发布时间:2024-11-22 06:02:55 来源: sp20241122
2014年,民进会员、现任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金忠杰成为中国中西部高校里一位“少见的”阿拉伯语教授。迄今为止,已有近1300名学生走进过他的课堂,又奔赴至世界各地。
从一位阿语教授到一千三百位阿语学子,其中记录着他的半载人生,也蕴藏着宁夏人在丝路上的一段新篇章。
金忠杰受访者供图与阿拉伯语结缘
1998年,出生在宁夏南部山区的金忠杰被国家公派至千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学习一门当时还颇为小众的语言专业——阿拉伯语。
“那会儿想选一个小语种,而阿拉伯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就选了这个。”金忠杰说。
读书时,金忠杰一边钻研学术,一边也和阿拉伯国家的同学、老师聊中国文化。
在金忠杰的收藏室里,现在还保留着一本阿拉伯语版《论语》,是研究生时期一位老师赠予他的。
“当时他把从埃及国家图书馆复印的、当年马坚先生翻译的《论语》给了我,后来我又复印了一本。”金忠杰说,“这位老师说:‘我很早就读到了《道德经》和《论语》的阿拉伯语版,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很重要的两部书,对于文明互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你一定要把它研究好、研究透’,这件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留学的第三年,宁夏大学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金忠杰作为家乡人一路随行。活动结束时,团长向他发出邀请,“他们表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有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计划,希望我毕业后能够回国在宁夏大学任教,服务家乡教育事业。”
投身家乡教育
边读书边工作的金忠杰,彼时已经有了毕业后的去处,但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回到家乡。
2003年,宁夏大学开始招收第一批阿拉伯语专科生,刚毕业的金忠杰,立刻就投身到了这个刚刚萌芽专业的建设中。
对于一个才告别学生身份、本硕都在国外就读的年轻教师来说,一门学科的建设是极为庞大的课题。“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对国内的学科体系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金忠杰说。
而弥补这些的,是金忠杰从另一所学校那里获得的经验。2007年,金忠杰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攻读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真正了解到了一个外国语学科应当是怎样的。“外国语大学的方法、路径,对我回到宁夏大学后再从事专业建设,有很重要的影响,”金忠杰说,“可以说是边读边学、边学边读。”
2010年,金忠杰成为宁夏高校第一位阿拉伯语言文学博士,此后,他又逐渐做到第一位副教授、第一位教授。
与之相应的,宁夏大学的阿拉伯语专业和中东阿拉伯研究学科平台也在飞速发展,2006年升为本科、2013年硕点、2017年博点方向、2021年“中东研究”硕博点,随着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阿拉伯语专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从2015年到现在,我们一直会选配若干名本科生、研究生到指定的国家和学校做访学,”金忠杰说,“本科是三年在国内,一年在国外,研究生是两年在国内,一年在国外,这样学生们对阿拉伯国家就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认识,对他们的就业和升学都有很大帮助。”
作为区域和国别研究的专家学者,过去十几年中,金忠杰常常参与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也经常对外讲述“一带一路”与中阿合作的故事,而他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很多从事着与之相关的工作。有时,他会在各种活动现场看到这些年轻的、熟悉的面孔。
金忠杰说:“看到学生们在不同的岗位学以致用,我的内心倍感欣慰。”(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王曦泽 报道)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