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0:40:04 来源: sp20241221
透过飞机舷窗俯瞰,大地突然变成一片白茫茫的雪原。在海南读大学的福建人宋川内心开始沸腾:“第一次见到雪,第一次见到这么广阔的白色,南方小孩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这个冬天,“上冰雪”成为大学生们的心头好,他们已经、正在或即将赴一场“冰雪之约”。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发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789份。调查数据显示,92.45%的受访者喜欢“上冰雪”,93.44%的受访者期待去冰雪产业繁荣的地方旅游。
大学生争相“上冰雪”
2023年12月底,在一位齐齐哈尔同学的带领下,宋川和另外两位南方同学来到东北。“小土豆”“小芋头”“小饭团”“大苞米”一行戴上大皮帽,裹上厚围巾,穿上在延吉批发市场现买的大棉裤,一路喝着延边脊骨汤、吃着哈尔滨大肘子和齐齐哈尔烧烤,看着“大大大大大猫咪”东北虎,品味着打雪仗中“胜败”的欢乐,感受着长白山和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冷与“热”。在东北这片新奇的冰雪天地,此前从未见过雪的宋川,平均每天要发3条朋友圈,“不用说景点,任何路边的一捧雪都会是不期而遇的欣喜”。
对宋川来说,东北的一切都新鲜得令人“狂喜”。在依布尔哈通河而建的延吉水上市场,他第一次踩在结冰的河面上,打“出溜滑”、躺进雪地、和几个朋友手拉手在冰上转圈……“我的齐齐哈尔同学说,最大的乐趣不是玩雪,而是看3个南方人玩雪。”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宋川从来没见过那么大块的冰,被巨大的冰雕祈年殿等雕塑震撼,也和冻在冰里的鱼、草和硬币合影。关于冰雪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他。
和宋川一样,这个冬天,来自台湾的学生路玉扬也第一次见到下雪。2023年8月,路玉扬来到北京,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交流学习,“我很想体验北方的冬天,要是能看到下雪就更好了”。路玉扬来自台湾高雄,来北京前,从来没见过下雪的他,最期待的就是在北京过冬。
路玉扬的北方朋友曾告诉他,北京冬天很少会下大雪。让他感到幸运的是,2023年12月,北京迎来了大雪,“我第一次度过这么寒冷的冬天,但看到大雪又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路玉扬回忆,“我的室友也来自台湾,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下雪,非常兴奋。那段时间,我们去上课都要提早从宿舍楼出发,因为路上我们还要玩雪、拍照。”
路玉扬还在下雪后专门去故宫“打卡”,“来北京前,我听说故宫雪景很美,就很向往。”逛完故宫,路玉扬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多张故宫雪景照片,写道“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故宫真正的宏伟与沉静”。
能够与冰雪“亲密接触”,中国美术学院的熊竣苓要感谢刚刚在哈尔滨落幕的第十六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他所在的团队由包括他在内的4位南方同学组成,他们创作的雪雕作品《盘古开天》获得了一等奖。这段比赛经历让第一次去哈尔滨的熊竣苓非常难忘,“最近哈尔滨很火,虽然我是去参加比赛的,但能去哈尔滨一趟,也非常激动了。我记得我们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到了雾凇,一下子就让我这个南方人感受到了北方冬天的美。”他回忆,做雪雕时,他和另外3位同学都既紧张又兴奋,“我们都是第一次触摸雪做雕塑,此前在学校练习时是用泥巴或石膏,跟雪是完全不同的质感,所以过程中我们都小心翼翼,非常紧张;同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雪,太激动了。”
赏冰看雪之外,冰雪运动也吸引了一些大学生。不久前,三峡大学的吴霏雅和朋友一起前往神农架国际滑雪场,这是她第二次滑雪。近期,神农架国际滑雪场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优惠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免费滑雪,还可以看熊猫。“为了避免排队,我们早上7点就到了,所以当天见证了滑雪场从人少逐渐到人多的过程。”谈及第二次滑雪的感受,吴霏雅笑言自己进步很大,“虽然近一年没有滑了,但我觉得自己很有天赋,这次尝试了一些高难度动作,在中级道上做了一系列转弯动作后,竟然直接‘漂移’到了入口处。”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数据显示,30.02%的受访者体验过冰滑梯、雪滑梯、冰车等冰雪娱乐活动,26.50%的受访者体验过滑冰、滑雪等冰雪运动项目,20.74%的受访者体验过看冰雕、赏冰灯等赏冰观雪活动。
是什么带动了大学生“上冰雪”
对于吴小龙身边的很多朋友来说,他就是那个他们和滑雪“牵上线”的原因。在四川成都一所高校读体育产业专业的吴小龙是四川绵阳人,2019年时在本科阶段的一门课上学会了滑雪。在西南城市成都,滑雪并非遥不可及,室内滑雪场“成都融创雪世界”,室外的太子岭滑雪场、西岭滑雪场、鹧鸪山滑雪场等,给吴小龙的滑雪爱好提供了便利。
吴小龙不仅自己喜欢滑雪,雪季来临时,他还经常拉上没接触过滑雪的朋友一起去雪场。“我的朋友体验过滑雪后,爱上滑雪的概率是100%。”在他看来,在快速的滑降过程中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和在广阔天地的自由感,没有人能够抵挡。朋友们在入门后也会自己去滑雪,“虽然有的可能因为学习、工作的原因,去的频率不是很高,但到了雪季大家就会考虑,有时间了可以去滑雪”。
2023年12月底,在大陆同学的邀请下,路玉扬在北京渔阳国际滑雪场第一次体验了滑雪,“我体验的是单板滑雪,因为和经常滑雪的同学一起去,所以在挑选装备上我没有提前做功课,在同学的帮助下,很快我就上了雪场。”路玉扬分享:“一开始,我穿着雪板在雪场站立都很困难,刚要站起来就坐下了,反反复复好几次。雪面很滑,是斜坡,就更困难了。”花费了一些时间站稳后,路玉扬又学习了推板,并尝试左右滑行,还体验了一把“落叶飘”。之所以能够快速掌握平衡和单板滑雪要领,得益于路玉扬会冲浪,“这两种运动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需要掌握平衡,但还是区别很大。”体验了一次滑雪后,路玉扬直言“不过瘾”,“希望下次能够体验双板滑雪”。
让三峡大学的吴霏雅爱上“上冰雪”最重要的原因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北京冬奥会之前,冰雪运动好像是‘遥不可及’的。”她说:“以前身边的朋友不会讨论冰雪项目,这两年一到冬天,大家就会约着去滑雪”。
关于是什么提升了人们“上冰雪”的热情,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数据显示,57.66%的受访者选择了亲友、网友在日常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61.24%的受访者认为受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影响。
吴小龙也明显感觉到,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后,身边了解滑雪、想接触滑雪的人变多了,以前有朋友是被他“硬”拉去雪场的,现在主动找他、在他发的滑雪朋友圈和微博下留言咨询的朋友则越来越多。“能一起聊滑雪的人更多了,这种感觉真的挺好的。”
在宋川看来,网络上的宣传也是助推他前往东北旅游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从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始,我们对冰雪相关项目了解更多了。”学习会展经济专业的他,近两年也接触了不少涉及冰雪产业的会展项目案例,也愈发想到真正的冰天雪地去亲身体验。
大学生为冰雪“代言”
哈尔滨街头牵着驯鹿的鄂伦春族人、“擦玻璃”的东北虎、萌翻的白狐不断刷屏,土生土长的吉林人李晓也坐不住了,“准备寒假回家和我爸爸说,也去哈尔滨玩”。2023年,李晓高中毕业,到四川读大学。在班级、学生组织自我介绍时,她都会说起自己来自东北、介绍东北。平时和同学“唠嗑”时,她也经常提起家乡的滑雪场、温泉、延吉冷面、紫菜包饭,“还有正宗的东北烤冷面,和我们学校门口加了一勺白砂糖的烤冷面完全不一样”。
2023年10月,李晓的家乡下了第一场雪,看着爸爸发来的雪景照片,她“瞬间就想家了”。李晓的多数同学都是南方人,很少有人见到过东北的大雪,她把照片也分享给南方的同学,还展示自己小时候滑雪、堆雪人的照片:“快看,我家下雪了。你们一定要来东北,我带你们去滑雪。”
除了日常在线下为家乡代言的北方人,线上分享赏雪玩雪体验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的调查数据显示,76.86%的受访者表示会在个人社交媒体平台分享冰雪相关内容。
在东北旅游的10天,宋川这个在海南上学的福建人为东北“代言成功”。他在自己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发了很多在东北的经历,“很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留言说特别想去,还有人问我行程安排和攻略。现在我朋友圈里已经有好几个人出现在东北了。”
在热情似火的冰雪城市,出租车司机能和宋川聊一路,绝不会让话茬掉在地上。齐齐哈尔同学的发小来接他们玩,虽然宋川和他们第一次见面,但每个齐齐哈尔人都和他聊得像老朋友一样热络。南北文化在年轻人的碰撞中交融。“他们知道我是闽南人,就让我唱一首原汁原味版的《爱拼才会赢》,我唱的时候,他们也好激动。”
原本操着一口“台湾腔”的闽南人宋川,也有了几分“大碴子味儿”。口中说着“南腔北调”的他,在朋友圈发了在东北的照片,写下“第二故乡”几个字。回到了福建的家中,东北旅行的“后劲儿”迟迟没过,他形容自己“挥手那一刻,我成了南飞的鹤”。
宋川返程那天,哈尔滨下起了大雪,宋川为让他“太爱了”的这座东北城市写下一段话:“冰雪大世界外的地铁站叫冰清玉洁站,像我心中的哈尔滨,坦然地袒露着自己的过往伤痕,却仍然捧出一颗心,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新与旧、雪与斑,都是哈尔滨的温柔核。”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宋川、李晓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范雪 毕若旭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