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8 01:56:55 来源: sp20241128
中新社 北京12月22日电 (记者 徐婧)“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22日举办,《北京长城考古(一)》在会上发布。这是中国考古学界首部明长城考古发掘专题报告,收录了对北京6处长城点段2018年至2022年的考古工作成果。
长城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标识。北京市域内的长城始建于北齐,大规模修建于明代,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个区,全长520.77公里。
近年来,北京创新性开启了“先考古,后修缮”的长城保护新范式,通过研究明确了长城建筑规制、工程作法与病害等基础信息,为全面、系统、科学地制定长城保护方案提供了基础材料和理论支撑;深入发掘、丰富了长城文化内涵,再现了边疆社会的历史场景,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失。
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介绍,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编著、科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北京长城考古(一)》收录了2018年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长城保护修缮工程而实施的长城考古工作成果,具体包括延庆区岔道城城墙及墩台遗址、南寨坡城址、柳沟城遗址、柳沟西山长城及墩台遗址、大庄科长城遗址,以及昌平区南口城、上关城墩台遗址共计6处长城点段。
12月22日,“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图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尚珩介绍北京长城考古研究成果。 中新社 记者 张宇 摄作为中国考古学界首部明长城考古发掘专题报告,《北京长城考古(一)》进一步阐释了长城的文化价值,展现了长城营建、使用的历史场景,为长城国家公园建设助力。尚珩透露,明年将继续在箭扣长城开展考古工作,为今后长城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中国,长城是公众认知度最高、共鸣声最响亮的文化遗产。”尚珩说,本书中大量、第一手的长城实测图纸,考古发掘前后对比的照片等影像资料,让读者在欣赏充满岁月感、历史感和沧桑感的“原汁原味”长城建筑遗址的同时,还能感受到长城的“温度”,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