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发布时间:2024-12-30 11:16:24 来源: sp20241230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体现了对发展规律认识的守正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深刻把握“五个必须”的科学内涵,对于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扩张。随着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推动我国经济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势在必行。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依靠创新引领发展,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体现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大家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表现为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质量发展实质是创新驱动和引领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高质量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享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经济循环都不可能畅通,也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靠“大水漫灌”和短期强刺激已难以化解矛盾,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为此,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要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要着力释放内需潜力,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实现供给和需求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逐步在市场需求、产业体系、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球的30%,规模和效率具有明显优势,大部分产品在国内就可以实现全产业链配套,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随着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适应形势变化,转变发展思路,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成为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的改革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正确处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进入新时代,在继续深化改革的同时,我们着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更深层次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些举措有力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新征程上,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活力。

  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复杂。这些风险挑战是我国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这就要求我们认清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任务,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没有国家安全,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事实证明,发展和安全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发展和安全,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任何一方面有明显短板,都会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就是要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既要通过发展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要深入推进国家安全思路、体制、手段创新,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努力形成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的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必须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深入思考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思路举措,深入思考如何把国家安全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牢牢掌握国家安全工作主动权。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正是在这一崇高政治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代表和体现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涵盖了最广泛的社会诉求、最多样的人群和思想动态,体现了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新征程自身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的深刻把握,为全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要正确处理好一系列关系。一是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既要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又要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二是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既要有高度的战略意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战略支撑,又要高度重视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三是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大胆探索,努力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四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五是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既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活跃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六是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又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五个必须”深化了我们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深刻认识和领会“五个必须”的科学内涵,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何自力)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