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上一堂“非遗课” 中美青少年在贵州体验非遗文化

发布时间:2025-01-08 04:13:25 来源: sp20250108

9月16日,苗族妇女李文芳指导美国青少年学习蜡染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9月16日,苗族妇女李文芳指导美国青少年学习蜡染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新华社贵阳9月18日电(记者骆飞、袁睿)中秋节假期,苗族妇女李文芳家的吊脚楼里十分热闹,一群来自美国的青少年正围坐在一起,认真跟着她学习蜡染制作技艺。

“大家先要用笔在白布上描出图案,然后再用蜡刀把融化的蜡油均匀地按图勾画,让蜡油与图案贴合在一起。”身着苗族服饰的李文芳边示范边讲解。

毕业于美国莱克伍德高中的肯齐·汤普森·谢尔顿学得很认真。第一次体验蜡染制作,她感觉以蜡刀为笔,想要均匀地在白布上画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9月16日,苗族妇女李文芳指导美国学生学习蜡染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9月16日,苗族妇女李文芳指导美国学生学习蜡染制作技艺。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尽管手法还很不熟练,谢尔顿还是耐心地勾勒出大熊猫图案。她说:“蜡油容易在白布上凝固,稍微不注意就结块了,而且一些细小的线条用蜡刀无法一下完成,需要细致地勾描。”

现场还有来自美国华盛顿州林肯中学等多所学校的80名师生。他们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参加由美中青少年学生交流协会组织的美国青少年“青春同行”华盛顿州代表团到访中国贵州,在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体验非遗文化。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千百年来,苗族、侗族、布依族等世居于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苗族蜡染技艺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

苗族蜡染技艺就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随后放入靛蓝染料缸中浸染,待蜡融化后便呈现出蓝白相间且带有一种抽象感的“冰纹”图案,主要用于印染传统民族服饰。该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9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苗族学生吴茗钰向美国青少年介绍苗族服饰。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9月16日,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第一中学苗族学生吴茗钰向美国青少年介绍苗族服饰。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今年16岁的苗族学生吴茗钰坐在其中,与美国青少年们一起学习蜡染技艺。自幼耳濡目染苗族文化的吴茗钰操作熟练,还不时帮助一旁的美国学生。

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后,来自美国华盛顿州三城预备高中的肯尼思·克莱恩大胆创新,用蜡刀勾画出一个手持长剑、身披铠甲的英勇战士。

克莱恩紧紧握着他的蜡染杰作,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瞧,我画了个威武的战士!”他一脸兴奋地说。富有创意的他把自己一直喜爱的文化元素和新学的苗族蜡染手艺巧妙地结合起来。

9月16日,美国华盛顿州三城预备高中学生肯尼思·克莱恩展示亲手制作的蜡染。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9月16日,美国华盛顿州三城预备高中学生肯尼思·克莱恩展示亲手制作的蜡染。新华社记者 骆飞 摄

美丽典雅的“友谊之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天马行空的“抽象画”……古老的蜡染技艺,在充满想象力的中美两国青少年的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不少受访的美国学生表示,没想到用苗族蜡染技艺能表现如此丰富且充满个性化的图案,真是一种很奇妙的民族文化体验。

现场,来自凯里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的多名苗族学生相继给此行的美国青少年介绍了苗族刺绣、银饰、节日、美食等文化。

此刻,李文芳一家所居住的苗族传统吊脚楼,犹如一个生动的非遗课堂,为中美两国青少年搭建起关于中国民族文化体验、传承的交流平台。

(责编:林凡巽、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