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4-12-24 03:47:22 来源: sp20241224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从而提供有利于其蓬勃发展的环境。“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智能化、数控化、复杂化、精细化的生产工具可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要持续增强微观纳米尺度的智能精准操控水平,加快推动光刻机、高端数控机床等自主研发进程,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依托天宫、天眼、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一方面,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民用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聚力推进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大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技术路线不确定、发展模式不固定、技术范式有待形成,要在技术路线、底层逻辑、标准体系、经营思路等方面加快探索实践。要依托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加大未来网络、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显示等领域的前沿探索,加快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大类脑智能、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投入力度,探索商业化、产业化运行模式;大力发展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生命科学、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泉。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依托资源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改造、转型、升级,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加快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依托新质生产力推动技术、业态、模式、体制机制变革,推动颠覆式创新与渐进式创新持续涌现。切实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推进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实现工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有机融合,推动技术和产业变革朝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

  新质生产力是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高技术领域构筑“小院高墙”,滥用科技霸权打压竞争对手,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受到不利影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意义重大。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创新。同时也要看到,核心技术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聚焦产业链短板、“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未来技术等,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以“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遴选攻关团队与带头人,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中挑大梁担重任。鼓励支持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创新攻关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生态不断激发创新动能。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杨蕙馨 焦勇)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