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今年前11月全国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7000件

发布时间:2024-12-21 11:43:28 来源: sp20241221

   中新网 11月30日电 生态环境部30日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法规与标准司司长赵柯在会上介绍,2023年1-11月,截止到29日,全国共启动办理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7000件。

  赵柯表示,一年来,生态环境部在四个方面狠下功夫,为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这四个方面分别是:

  第一,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立法,有力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的立法,生态环境部全力配合全国人大做好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工作,完成了海洋环境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的制修订,发布实施了《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等五项部门规章。

  二是积极推动新兴领域的立法,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生态环境部发布实施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保障了碳市场的良性循环。

  三是针对突出问题严格法律责任,生态环境部配合最高法、最高检修订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调整了污染环境罪定性量罪的标准,明确了对环评、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碳市场这些涉及对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推动形成了对环境违法犯罪的强大威慑。

  第二,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标准基准健康工作,有效支撑了精准治污和科学治污

  一是以标准保障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在过去的一年发布了58项标准,现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标准总数达到了2357项。过去一年备案9项地方标准,经过备案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标准达到了249项。生态环境标准已经成为引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倒逼行业技术进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力支撑。

  二是夯实环境基准管理和技术基础,实施《环境基准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统筹部署、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逐步建立健全国家环境基准体系。启动国家环境基准数据库建设。

  三是开展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探索将健康风险防控和生态环境管理相结合,已经安排了26个地区和单位来做这项工作,全面完成2022年全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监测并发布了监测报告,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环境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升,提前实现健康中国有关阶段性目标要求。

  第三,持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依法治污

  一是严把源头关,严格贯彻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制度,严格实施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红头文件和执法决定合法有效。

  二是妥善化解行政争议,严格实施会议监督,公平公正的办理行政复议案件,促进规范执法,促进依法履职,维护公众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认真落实普法责任制,宣传贯彻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新修订制定的法律法规,为法律的实施奠定群众基础。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主题班会活动,让法治相伴成长,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主题,不同对象的法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第四,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全力守护“生态绿”

  一是加强协调督促。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国家机关通过召开全国推进会等形式,全面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指导地方修改相关的配套制度,印发第四批线索清单,评选第三批典型案例。

  二是完善配套标准。研究制定国家标准,务实工作基础。比如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效果评价、土壤生态环境基线调查与确定等方面的国家标准。

  三是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今年1-11月,也就是截止到昨天,全国共启动办理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约7000件,涉及赔偿金额约40亿元,推动修复了地表水约4800万方、地下水约1000万方、土壤约170万方、湿地约149万平方米、农田约170万平米、林地约1000万平米。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