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大家一起科学种田,我信心十足!”(我的家乡我建设)

发布时间:2024-12-16 07:13:20 来源: sp20241216

  徐淙祥在检查农业灌溉设施。   陶 涛摄(人民视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广大干部群众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推动发展活力勃发奔涌。撸起袖子,建设家乡,也正当其时。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我的家乡我建设”,探访各地各类人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故事,敬请关注。相关新媒体内容欢迎在“人民网+”客户端观看。

  ——编  者  

  

  要找徐淙祥,就得到田间。试验田里,徐淙祥蹲下身子,捏了把土,边搓揉,边感受土壤湿度。

  摊开手,掌心布满厚实的老茧,一张口,是地道的方言。70岁的他,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了一辈子田,是个种粮大户,在当地远近闻名。

  2022年夏收,小麦平均亩产超800公斤,再创新高。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丰收的好消息。

  2022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徐淙祥回信。信中指出,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让他倍感振奋、激动不已,“我们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带着大家一起科学种田,我信心十足!”

  “不下地,就吃不下饭”

  轰隆隆,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盘旋,在飞手操控下,沿着预先设定的航线来回穿梭,不一会儿,追施氮肥就已完成。“有了植保无人机,施肥效率就是高!哪像过去背着大水桶、手持喷雾器,忙活一天都抵不上这机器一小时干的活儿。”站在田埂上,指着无人机,徐淙祥高兴地说。

  谈及与土地的缘分,在老徐看来,是刻进了骨子里。

  生于农家,长在乡村,读书的机会,他倍感珍惜。高中毕业后,徐淙祥却回到家乡种地。这个选择,让周边村民心中犯起嘀咕:好不容易出了个高中生,还有机会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舍了“金饭碗”不要,偏要地里刨食,是个稀罕事。

  “我就想着能有一天,粮食实现高产,通过种田,大伙都能吃饱饭。”徐淙祥坦言。

  凭着满腔热情,他从农业科技书入手,边学习,边实践。揣着一把放大镜,拿起一个记录本,徐淙祥一头扎进田里,用“笨办法”,观察天气变化,记录作物生长状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农学院的专家请教,琢磨如何种好小麦。

  从风速到雨量,从植株高度到叶片颜色,老徐家中,如今摆满了一个又一个本子,写得满满当当。正如他所说的,日积月累,才能找到作物高产的规律。

  老徐种田,有股韧劲儿。冬天,地冻天寒,麦苗都被薄雪盖住,有道人影,却在田里若隐若现。仔细一瞧,正是徐淙祥趴在地上,举着放大镜观察冬小麦分蘖。接过千亩高蛋白大豆丰产栽培实验的担子后,眼见豆苗长势喜人,没想到,遇着洪灾,水淹了田,急得他团团转。他当机立断,带上家人,扒沟抢排积水,三天三夜都没合眼。那一年,因天灾,不少农户大豆减产,老徐的千亩试验田却喜迎丰收。

  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农机手驾驶着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喷洒药剂进行除草。这不,一大早,放心不下的老徐就赶了过来,沿着田埂来回踱步,时不时抬头瞧瞧农机手作业。本不用他亲自上手,可对徐淙祥来说,这样看着才心安。

  大豆开花、玉米抽穗、小麦拔节,无论何时,田间都能看到老徐的身影。手不闲,脚不停,徐淙祥拼了命,和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就像他常念叨的那样,“不下地,就吃不下饭!”

  “良种配良方,农机搭农艺,咱是科学种田”

  打小,徐淙祥就有个梦想,盼着育出优良品种,念着增加粮食产量。

  通过杂交逐年选育,由他培育的“太丰8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接连出炉,近10年,徐淙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豆品种4个、小麦品种2个。

  作为种粮大户,徐淙祥流转了1230亩地。300亩是试验田,比对30多个农作物品种长势,开展肥料减施增效试验,其余900多亩则是用作规模连片推广示范。

  虽是老农人,却有新办法。秋收时节,老徐的田采用的就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混合套种的新模式,既能体现玉米边行优势,还可以发挥大豆固氮作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

  “良种配良方,农机搭农艺,咱是科学种田!”为了改进土壤镇压效果,老徐用上了安徽省农科院改造后的新型播种机,果然土壤更加保墒,麦苗越发生机勃勃;作物缺水不用担心,只需在自走式喷灌机上设定好喷灌水量,点击按钮,便能实现自动浇灌;施肥打药,也有诀窍,不同于以往人工背负的喷雾器,使上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施药后,一天能完成300亩地,机动灵活,效率还高……

  田间观察设备,同样从放大镜变成了高科技,建起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站。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培养系统……坐在家中,连上软件,轻触手机,从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到气温气压、虫情病害,一目了然。

  农民挑上“金扁担”,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新技术、新理念加持,粮食丰收更有保障。徐淙祥耕种的田地从几十亩发展到了上千亩,小麦单产不断刷新纪录,他对土地的热情却不曾消减,始终如一。

  “农技推广,得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遵循天时变化,把准农田命脉,徐淙祥总结出了不少经验。

  既有通过麦苗形状判断长势的“小麦生产变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又有讲述田管技巧的“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老徐依据自个儿多年的种植经验,把小麦、玉米、大豆栽培技术,归纳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汇编成册,免费发给村民。

  对当地农户来说,这可是高效种粮的一大法宝。“这些办法,真管用!都是他几十年里琢磨出的经验,跟着学,照着干,粮食产量提高不少。”这本册子摆在了种粮大户王韶山的案头,提起老徐,他连连称赞。

  许多农户把徐淙祥家当成“作物医院”,一旦发现苗情问题,立马找他“寻医问药”,常能“药到病除”。“农技推广,得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在老徐看来,新技术要分享给更多人,才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早在10多年前,徐淙祥就牵头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入股,代管耕种。合作社还与种业公司、面粉企业签订合同,种源、销路全都打通,帮助本村和周边许多农民成功脱贫致富。

  精心种、科学管,大伙齐心加油闯。2022年9月,县里成立种粮大户协会,徐淙祥当上了理事长。协会现有会员600多名,依照乡镇区位划分服务片区,每月例会答疑。从哪些品种产量高,到什么叶面肥效果好,种粮大户在一块儿你一言我一语,种粮积极性越发高涨。

  近年来,更让老徐高兴的是,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乡当上新农人,帮着他一起打理田地。95后徐旭东在农村长大,丰收季,大半夜,全家人一起守在田间,生怕出现差错的日子,是他儿时最深刻的记忆。

  实验室里,小徐是研究员,摆弄着从试验田里收集的上千份不同品种的小麦样本,认真测算小麦茎、穗、叶的干物质转化数据;试验田里,他成了农机手,操作设备施肥打药,样样拿手。对徐旭东来说,投身农业、服务农民,在向下扎根的过程中,他也找到了向上生长的那股劲儿。

  直到如今,土地仍让徐淙祥魂牵梦萦。他心中最美的图景依然是一簇簇苗,青绿、壮实,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倏然金黄。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1日 13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