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30年,我们的回忆杀

发布时间:2024-11-30 12:36:15 来源: sp20241130

  “大片”来华三十年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4.4.15总第1136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哥斯拉大战金刚2》的表现似乎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当人们开始习惯揶揄好莱坞大制作一个接一个遭遇票房滑铁卢、令观众感到审美疲劳,相信好莱坞已经没落时,一个“怪兽宇宙”的“超级英雄故事”首日票房便达到9662万,要知道这毕竟是电影市场最不景气的3月。在史诗级科幻片《沙丘2》、全球知名动画IP《功夫熊猫4》都没有激起什么浪花的今天,让人们又回忆起一些好莱坞大片昔日的荣光。

  但豆瓣6.9的评分还是告诉人们,这仍然是一个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好莱坞怪兽电影,从人设到剧情,从动作到场面,没有一项出现偏差,但也没有一项存在惊喜,既不会让人大呼上当,也不会让人情绪波动——一个典型工业流水线上的产物。从“怪兽宇宙”诞生的2014年开始,至今正好10年,这10年间观众见证了哥斯拉以一敌多加冕为“怪兽之王”,金刚崛起于骷髅岛,以及哥斯拉与金刚的“地表最强”宿命之战。也恰恰是2014年,《变形金刚4》以19.76亿票房作为好莱坞大片的代表最后一次夺得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年度冠军,之后,是一条用10年划出的下滑线。

  自1994年《亡命天涯》打开内地进口分账大片的大门,至今整整30年了。如今的主流观影人群、出生在千禧年后的互联网原住民“00后”们,大概无法想象,随着全球化巨浪漂洋过海的好莱坞大片,曾经怎样通过大银幕的光把梦想投进年轻人的心里,那些层出不穷的英雄和超级英雄们,又是怎样帮助我们打开望向世界的眼睛,那些作品曾经告诉了中国电影人,“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亡命天涯》:进口大片第一枪

  在一些资深电影人心中,说好莱坞大片曾“救活”过中国电影市场也不为过。刘洪鹏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进电影一线的电影人,1979年他进入首都电影院工作。那时,文化生活骤然间得到释放,几百部中外电影重登大银幕,曾为电影院带来一段短暂的火爆。那几年,一碰到有好看的电影,刘洪鹏就得躲起来,不然亲朋好友都要找他买票,招架不住。每次电影院开门售票,他都像点“二踢脚”一样,把门上的门闩拨开插销,扭头就跑,防止被一拥而进的汹涌人潮撞倒。

  那时上映的进口电影被称为译制片,是中影公司以2万美元买断的老片子,这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影公司对国产影片“统购包销”的延续。以这样的价格买进的影片,自然只有三四流电影或过时的小成本影片,中国观众看到的国外影片与当地至少存在10年以上时差。

  于是,电影院里不能放映的影片以录像带形式进入市场,促成了录像厅的出现,再加上1982年中国引进的第一条彩电生产线竣工投产,彩色电视逐渐普及,两面夹击下,中国电影市场迅速萎缩。1990年,中国至少存在着5万多家在册录像厅,同期,国产电影的观影人次已进入雪崩状态。1991年,全国观影人次下降到144亿,较之1979年创纪录的293亿人次可谓腰斩,1992年下滑至105亿人次,1993年只剩下42亿人次。

  原新影联院线副总经理、资深电影人高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年的统计数字与今日不可比较,因为20世纪80、90年代,电影票常常被国营单位工会统一购买,发给职工当作福利,一个场次卖票率动辄百分百,“开演了进去一看,一人没有”。随着改革深入,当单位不再出钱买票,为了维持生计,许多影院只能改造成歌舞厅、录像厅、台球厅……一部分制片厂开始因为无片可拍走在倒闭边缘。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刚刚大学毕业,他清楚记得,那时不少人劝他:“别搞电影了,去搞电视吧,电影行业都快‘没气儿’了。”

  为了刺激票房增长,重新激活观众观影热情,1994年8月,当时的广电部出台规定,自1995年起,中影公司每年以分账发行方式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当年9月,美国华纳率先与中影签约,《亡命天涯》打响进口大片“第一枪”。引进大片究竟将“激活”还是“毁灭”中国电影的争论从彼时兴起,之后持续数年成为中国电影论坛上最为集中也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

  《亡命天涯》将引进国内的消息传出后,阻力不可谓不大。有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呼吁“抵制好莱坞”,《戏剧电影报》也刊发文章《大陆电影面临致命威胁》。事实上,几乎在每一个与电影相关的单位内部,都存在观点激烈冲突的两方。高军记得,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会议,与会者都是电影界比较高层的人士,一位鼎力支持引进大片的电影人想为《亡命天涯》说几句话,结果直接被反对的另一方说:“你闭嘴吧!”

  当时高军所在的北京市电影公司内部,反对的声音也很大,甚至直接拒绝《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映。中影公司没有办法,只好绕过北京市电影公司。区一级的海淀电影公司时任总经理韩茂瑞联系了13家影院,拿出“包产到户”的精神,冒险与中影签订了“首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的发行协议。

  1994年11月中旬,《亡命天涯》上映前夜,韩茂瑞开着一辆载着《亡命天涯》拷贝的旧车,满北京城转悠,不敢回家也不敢去公司,怕遇到“阻拦”。一直转悠到次日清晨,韩茂瑞将车停在蓟门桥下,让影院经理们来找自己拿拷贝。

  在一片争论声中,《亡命天涯》在北京仅仅上映一周就提前下线,但该片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全国6个城市的轮映,取得2580万元票房,这个成绩在当时令人惊叹。

  对于今天的观众,《亡命天涯》的故事无疑略显老套——一个被陷害的医生,意外踏上一条为自己洗脱冤屈的亡命天涯之路。这样的桥段后来我们在连姆·尼森、马特·达蒙等人饰演的角色身上屡见不鲜,但在1994年,这是一部令观众瞠目结舌的电影。石川至今记得坐在电影院受到的震撼,“实在没法想象电影可以拍成这个样子”。

  电影开始不久,大场面就安排上了,押送犯人的车意外与火车相撞,一时间电光石火,紧接着,正值壮年的哈里森·福特自大坝之上一跃而下,刺激程度能让肾上腺素飙升。据说,第一次在电影院里观看好莱坞电影的观众不少人下意识抓紧了座椅扶手。

  30年后的今天,石川还清楚记得片中的一个细节。哈里森·福特在一个医院逃亡时,假装那家医院的医生,推着一位小患者,一路逃跑还不忘把孩子的X光片拿起来仔细查看,并一路护送到真正医生面前,用自己当医生时丰富的经验指导救治。石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人物性格刻画,即便在危难之时,他还忘不了自己的本职使命,这样细腻动人的情节在当时的国产片里几乎是没有的。”在他看来,1990年代初由国营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多数在人物刻画上无法让人共情,“人物性格就深入不下去,好像一个钝刀子割来割去割不到肉里,更不要说商业性。”

  1992年的《电影经济》杂志曾经撰文说:“电影市场之所以急剧滑坡,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和观众兴趣、电影市场的需要不对口、不对路。”

  大片时代

  有了《亡命天涯》的票房成功,之后的大片引进变得顺风顺水,1995年上映的几部进口大片让人至今无法忘记它们的名字。

  比《亡命天涯》更轰动的是1995年4月上映由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这部片子节奏极其紧凑,具备所有商业元素,打斗、幽默、情色、大场面……刘洪鹏透露,连电影局领导都看得惊呆了,直呼“好家伙”。当年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是6元,《亡命天涯》票价15元已属特例,而《真实的谎言》票价直接翻了一番,达到了30元。因为片子太过火爆,一度炒出过80元的黄牛高价票。最终,创下了1.03亿票房纪录。早已凭借《终结者1》和《终结者2》成为好莱坞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通过《真实的谎言》让内地观众第一次在影院认识了他。

  1995年暑期,《狮子王》引进,这是国内第一次引进好莱坞动画电影,也是如今迪士尼压箱底的经典之作,成为一代内地观众的童年记忆。也是这一年,皮克斯动画电影名作《玩具总动员1》也上映了。这些动画大片不仅让孩子开始成为电影院的常客,更是动摇了一直以来中国观众认为“动画片等于小儿科”的固化偏见。此后长达20年,他们在内地上映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能掀起不小的水花,给大人和孩子带来精彩与感动。

  1995年成了热爱电影的中国观众的狂欢节,《阿甘正传》《生死时速》《绝地战警》《勇敢者的游戏》……那些异域的故事、文化伴随着视听盛宴,开启了人们对远方世界的想象,引进大片让早已被人遗忘的电影院重新变得门庭若市,进口大片也如同生猛的鲶鱼,不断搅动着内地电影市场这片大池塘。

  如今回忆往事,原北京新影联院线董事长、前北京电影协会会长刘洪鹏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是这些进口分账大片,刺激和带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市场,什么是市场行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尊重这个规律就会获得发展。”中国电影开始由被动而主动地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自新。

  1995年夏天,导演叶大鹰愁眉苦脸地找到高军。他的新片《红樱桃》拿到武夷山参加中国南方省市电影公司交易会,因其多达70%的俄语对白竟然连一个拷贝也没卖出去。那时,高军已经从好莱坞电影身上意识到营销手段的重要,他给叶大鹰出了一个“破天荒”的主意——首映权拍卖。1995年的内地,尚无拍卖法,高军便向拍卖行的朋友咨询了拍卖流程,借了拍卖槌,自任拍卖师。标底原本定为15万元的《红樱桃》,最终地质礼堂以52万元夺得独家超前首映权。地质礼堂超前上映10天,票房收入70万,加上后续10天公映,总票房130万,超过了同期进口大片的影院单片票房纪录,并且带动了北京和全国的《红樱桃》热。

1995年,北京地质礼堂以52万元夺得《红樱桃》独家超前首映权。图/中新

  《红樱桃》也开了国产影片票房分账的先河。高军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原先中国电影人的认知就那么窄,你卖我一拷贝,我慢慢放,今天赚点明天赚点,有时候一个电影放好长时间。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分账制是全新的经营模式,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认识。”从此,国产片发行学会了分账模式,《红樱桃》之后,《阳光灿烂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都按照票房分账形式发行,结果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多年不遇的票房佳绩。

  高军最早的市场营销启发,来自成龙的《红番区》,这是第一部以“贺岁片”名义来内地宣发的电影,也是第一部在全球华人区同步上映的贺岁片。彼时香港尚未回归祖国,成龙的电影同样属于引进大片范畴。《红番区》在内地定档的公映时间为1995年1月31日,大年初一。那时,每到过年电影院都关门休息,到了大年初三才开始营业,因为合家团聚的春节,没人看电影。为了让《红番区》春节期间正常放映,高军在动员影院上没少花力气。

  1995年大年初一,当北京市很多影院的工作人员带着悲观与不情愿开门营业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简直是扶老携幼,几乎是全家出动来看电影。”高军回忆当时的情形,仍然觉得不可思议。

  这也启发了内地电影人,既然香港电影人能拍出自己的贺岁片,内地影人为什么不可以?1996年初,高军飞去了香港,他想看看香港的贺岁片从哪里起源,到底怎么做的。考察一个多月后,高军总结出了贺岁片的要素:明星云集,必须是喜剧,大团圆结局,周期不能长,投资不能大。带着考察成果,高军和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总经理张和平、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韩三平等人坐在一起,谋划起了中国的贺岁片。想过找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大导演,但这些人业已成名,坚持己见,恐怕不好把控。于是目标放在功力好知名度却更低的导演身上,他们选了三个人——冯小刚、赵宝刚、郑晓龙。最终,冯小刚凭借根据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剧本竞标成功,这就是后来的《甲方乙方》。

  震撼

  影评人沙丹至今记得1998年春天,刚上高中的自己在影院里受到的震撼。在那一年,《泰坦尼克号》吸引大量中国观众涌入电影院,无论会不会英文的中国人,都会哼哼几句《我心永恒》:“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1999年央视春晚,赵丽蓉在和巩汉林的小品《老将出马》中就演唱了这首歌,至于罗丝和杰克在船头拥抱的动作,则成了永恒的形象,被不断模仿。

  “当时觉得电影院里出奇的安静,好像有什么东西击打到了人的眼睛里、心里。”沙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部电影全长3小时15分钟,中国观众第一次看到如此体量的影片,但沙丹觉得,当时在电影院没感觉时间这么长,因为“被电影情节完全地吸引和包裹。随着电影中的荡气回肠,不管是画面、表演、情节、音乐……让人非常沉浸其中,那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坐三四个小时都不觉得闷,也不感觉长,影片好像有魔法一样牢牢掌控着观众”。

  这部以超越时代的特效水准和融合了好莱坞经典叙事的影片在国内以3.6亿票房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约占1998年全年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直到10年后才被《2012》和《变形金刚2》打破。这是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的最高光时刻之一,电影除了让莱昂纳多成为许多少女心中的超级偶像,也让中国观众记住了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

  《泰坦尼克号》上映时,高军刚到洛杉矶,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到访美国,好莱坞繁荣的电影经济和高度成熟的制作流程震惊了他,他第一次知道,影片何时应该出现冲突,何时节奏放缓,何时再次刺激观众,是可以被量化和计算的,而且被整理成一套规范的流程手册。更让他受刺激的,是美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的一块巨大屏幕,屏幕上细分着全球的电影票房分布,中国排在榜单倒数,数字只有0.5%。高军和几个同行的中国电影人看着那个数字发呆,“当时我们简直咬着牙,互相说,一定要改写这个0.5。”

  那时,高军和刘洪鹏已经都到“新影联”工作,刘洪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是在进口大片的刺激下,1996年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按市场规律来发行影片。之前,北京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票房排名倒数第六位,新影联成立当年,北京电影市场突破亿元,在全国遥遥领先。新影联的成立,为国内院线改革树立了榜样,各地纷纷成立院线,电影院产业蓬勃发展了起来。“我们必须得承认,没有好片子,影院就没法发展,中国电影市场能发展到今天,进口大片功不可没。”刘洪鹏说。

  好莱坞大片涌入,也为中国逐渐培养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影迷和电影评论人。石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活跃着的最知名的影评人,基本都是“70后”和“80后”,他们成长的年代,被好莱坞大片刷新了眼界,而那时,好莱坞正处于巅峰期。

  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每年引进的外国分账影片又增加了10部。第二年,民营电影公司获得投资影院的机会,新建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也就在这年,《英雄》横空出世,缔造了第一部国产大片的概念,取得票房2亿。张艺谋在一次采访中也对记者说过:“增加进口大片数量一定会对我们形成压力……国产电影要提高质量。”

  2004年,《功夫》《十面埋伏》《天下无贼》三部国产影片位居票房前三甲,超过了《魔戒三部曲:王者归来》《后天》《特洛伊》等进口大片。进口大片没有像当年国营制片厂担心的那样摧毁了中国电影,反而刺激了中国国产电影的发展。

  曾经只在全球票房榜上镶边的市场,开始被好莱坞视为座上宾,中国元素和中国演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迪士尼先后推出了《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系列》,李冰冰、景甜、杨颖等人纷纷出演《生化危机5》《变形金刚4》《金刚:骷髅岛》等好莱坞A类商业影片。

  当年《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上映时,片方未到中国做任何宣传,当2010年1月《阿凡达》上映,导演卡梅隆飞来北京为影片造势,之后,卡梅隆先后两次来到中国,除了答谢中国观众,还在中国开起了3D技术分公司。《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取景自张家界。这部电影代表着那个阶段全球电影工业无法逾越的顶峰,它成为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大片。

  沙丹看过多次《阿凡达》,在他眼中,《阿凡达》给观众最大的影响,就是真正见识了3D巨幕电影的魅力所在。“在《阿凡达》之前,看电影嘛,随便找个地方就行了,人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电影院并没有标准。”当《阿凡达》在内地上映,人们第一次发现,看电影需要找一个最好的电影院,找一个最大的银幕。“这部电影不但给我们带来画面的冲击,更是技术、理念、思维的全方位更新与颠覆,可以说,《阿凡达》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视听体验。在看完它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睛突然一下对电影画面有了很高要求。”

  观众们眼睛的要求,带动了IMAX(立体巨幕)系统在中国的发展,推动中国影院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IMAX在21世纪初就已进入中国大陆,但3D电影常常被观众吐槽为智商税,因为往往只有字幕能感受到3D,影片画面与2D版本区别并不大,直到3D IMAX版《阿凡达》登陆中国。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10年初整个中国内地银幕数量只有5000块左右,IMAX银幕全国一共22块,其中只有11块商用,很多影院连3D放映机都没有普及。但就是这仅有的十几块IMAX银幕,为《阿凡达》创造出1.68亿的票房,而当年《阿凡达》在中国的总票房为13.4亿,IMAX银幕虽然极少,但它创造的票房已经占据该电影全部票房的12%左右。IMAX的中国之路就此打开,在中国迎来高速发展期,各地影院以最快速度纷纷改造升级银幕。2021年《阿凡达》在中国重映时,全国银幕超8万块,IMAX银幕已达783块,居世界第一,IMAX厅产生的票房达到三分之一。

  《阿凡达》以史无前例的13.39亿元票房成绩重重震撼了中国电影行业的方方面面,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终于触及100亿这个门槛。2010年,100亿,仿佛都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逐渐没落的“超级英雄”

  与好莱坞领先全球的特效技术同步的,是2010年乃至之后数年国内银幕数、整体票房和观影人次的飞速增长。2013年3月,美国电影协会发布年度报告,中国2012年票房入账27亿美元(170亿元),在全球总票房中占比近8%,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再不是曾经的0.5%,高军们的梦想实现了。

  而《阿凡达》似乎成为人们印象中好莱坞大片的最后一个原创故事,自此,好莱坞走入超级英雄纪元,《变形金刚》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

  看看2014年上半年被当年媒体高呼“好莱坞大腕扎堆来华”的造势团队吧:《超凡蜘蛛侠2》《美国队长2》包机来华宣传;《X战警之逆转未来》《哥斯拉》和《变形金刚4》的主创来京举行首映式,清一色的“超级英雄”。它们牢牢占据着市场优势,《变形金刚1》《变形金刚3》《变形金刚4》分别为2007年、2011年、2014年内地电影票房冠军。2009年的《变形金刚2》以略低于《2012》(4.6亿)的4.5亿票房担当内地市场当年票房第二。

2014年7月2日,《变形金刚4》热映期间,8米高的“擎天柱”在合肥市国际会展中心的变形金刚嘉年华上亮相。图/中新

  票房屡创高峰,但危机也就此埋下。

  伴随好莱坞大片长大的“70后”“80后”们陆续迈入中年,退出主流观影人群,经受了好莱坞大片洗礼、深知类型片为何物的中国新生代导演成长起来了。

  2014年,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变形金刚4》最后一次夺得年度票房桂冠,次年成为好莱坞在内地市场的转折点,尽管这一年《速度与激情7》斩获了24.26亿票房,但全年冠军依然被《捉妖记》拿走。从此以后,被寄望颇高期待的好莱坞大片开始在内地市场沉沙折戟。

  好莱坞最经典IP系列之一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即使请来鹿晗担当推广人,当年票房依然只有8.25亿,未进入2016年内地票房排行榜前十。一向在内地电影市场“大杀四方”的《变形金刚》系列,在2017年推出的第五部却遭遇票房滑铁卢,在上映首日收获将近3亿票房后,随着该片口碑走低,票房走势也快速下滑,最终只拿到15.5亿票房,在全年仅列第七,远不及预期。该片豆瓣短评上,一个热评是——“除了特效什么都没有”,而曾几何时,特效就足以成为观众入场的全部理由。

  已经成为观众主流人群的95后和00后们,对这些英雄并无情怀和感情,早已被互联网上琳琅满目的娱乐方式轰炸过的他们当然不会被一点特效打动,甚至,多半压根没看过第一部的他们,看到电影系列后面“3、4、5、6”的后缀,就直接把它们划进“陈旧”和“老古董”。一再的重复与套路,也令人无法不感到疲惫。

  此时的中国电影市场,却更加松弛和开放了。分账片1994年起上限为10部,2001年后为20部,2012年加为34部,并将美方拿到的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而“批片”(进口买断片)每年有30部左右。换句话说,从2012年开始,中国每年能在电影院看到的进口片上限是64部。2016年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批片元年”,从这一年开始,批片数量进一步放开,叫好又叫座的《摔跤吧!爸爸》《铃芽之旅》都在批片行列。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16年上映的进口影片在88部左右,2019年已经上升至123部。

  中国电影市场已不再惧怕进口影片。《泰坦尼克号》热映的1998年,内地电影票房收入14亿元,其中进口分账影片票房高达7.85亿元,占54%。2019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642.66亿元,进口电影只占总收入的36%。

  同样在2019年,《复联4》犹如一曲最后的挽歌,即便超过40亿票房,它也无法战胜中国的第一部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和暑期黑马《哪吒之魔童降世》。在那以后,再没有一部好莱坞大片可以进入内地年度票房前十。

  属于它们的时代过去了。它们曾经带来的内心震撼再也无迹可寻。电影《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在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时代旧影里,好莱坞大片绝不仅仅只有打破僵局、给内地市场注入强心剂、为奄奄一息的国产片找到绝地重生的出路等等这些宏大叙事的注脚。事实上,在超过20年的大众流行文化中,“大片”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名词,它影响了不止一个代际的中国观众,哪怕只是零星几部,它们也带着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看到不同国度里千差万别的现实。今天的00后们,如果也有对世界的憧憬,大概不再需要通过电影,也一样可以找到自己与全世界同龄人的联通之路。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14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