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6:14:26 来源: sp20241206
编者按:2023年即将过去。这一年,全面实行注册制翻开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新的一页,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金融支持房地产力度不断加大,万亿元国债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一系列“组合拳”聚沙成塔发力显效,彰显我国经济韧性强。正如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今年经济的总体评价:“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回升向好的经济态势为明年的经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根据上述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对明年经济工作的要求,体现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深切考量,也蕴含了经济工作的新动向。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坚定前行,虽感艰辛不易,但更觉成就非凡。《证券日报》推出年终盘点系列,一起回首2023年的精彩故事。
全面注册制:市场生态全面优化
2023年,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成为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一个里程碑,资本市场由此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月17日,全面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发布实施,4月10日,随着首批10家主板注册制企业上市,注册制改革第一步画上圆满句号。
全面注册制落地以来,层层递进、错位发展的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各板块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来共有277家公司登陆A股,IPO募资合计3232.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占比95.3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比近一半。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把好入口、出口关。在发行环节,压实发行人信披责任、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来已经有255家公司终止上市申请;在退市环节,加强退市监管力度,“空壳僵尸”企业加速出清,今年以来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44家,刷新历史新高。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登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生态全面优化,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不同类型公司提供了广阔包容的直接融资平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断提升。
全面注册制的实施并不等于注册制改革已经完成。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这是对注册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在证监会首席律师焦津洪看来,注册制改革真正完成,需要一个长期互动、反复博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持续不断地“走深走实”。
展望明年,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预计注册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相关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监管部门将继续优化发行审核流程,提高发行效率,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质量和信息披露的监管,以促进市场的长期稳健发展。
活跃资本市场:政策“组合拳”发力
7月2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活跃资本市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活跃资本市场”多次被提及,反映了政策层对于这一目标的重视。活跃资本市场对投资者、实体企业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和吸引力,还需政策形成合力,从投融两端入手,保障市场行稳致远。
北京市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研究员、东源投资首席分析师刘祥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市场信心层面来看,“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逐步扭转市场悲观情绪,提振投资者中长期信心。从经济层面来看,活跃资本市场有助于实现金融助力科技发展、科技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投资者财富持续增值的良性循环。
活跃资本市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组合拳”。8月2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证监会等多个部门推出包括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以及降低融资保证金比例等措施。7月份以来,证监会先后启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作,综合前两个阶段公募基金降费举措来看,每年有望为投资者降低200亿元投资成本。
吸引长线资金入市也是“活跃资本市场”的关键。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优化保险公司风险因子,并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为增量险资入市打开更多空间。12月6日,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可达40%和30%。
据刘祥东按照险资最近几年的股票和证券基金投资比例测算,今年四季度险资或有约1230亿元资金可以入市。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当前规模推算,未来社保基金或有约1400亿元资金可以入市。
明明预计,未来为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监管部门还将围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优化分红制度、鼓励上市公司回购、限制大股东减持和加强信息披露等多个领域持续推进,这些政策将带动投资者信心逐步改善,A股有望迎来修复行情。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明显
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特点明显。由于美元利率水平高企,全球避险情绪上升,推动美元指数升至2003年以来较高水平,带动非美元货币对美元集体贬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11日19时,今年以来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分别贬值3.14%、3.51%。
尽管较美元有所贬值,但得益于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基本稳定。12月8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8.81,较6月末升值2.14%,较上年末升值0.14%。
总体来看,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市场供求保持总体平衡,充分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11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显著走强,截至12月11日19时,在岸及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涨幅均在2%左右。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人民币汇率这一波快速反弹过程主要体现为同期美元走低带来的被动升值。近期中美关系稳定性增强,中美利差倒挂幅度在连续7个月走阔后,进入11月份转向收敛等,也都起到了一定“助攻”作用。
明明也认为,11月份以来美国经济数据走弱驱动美元指数下行、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收敛导致资本外流压力趋缓、10月份数据验证国内经济复苏的边际好转趋势、政策端持续发力有助于预期改善、中美元首会晤有助于中美关系的企稳、结汇需求的季节性走高等六大内外部积极因素的集中释放驱动人民币摆脱弱势震荡格局。
展望2024年,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回升。明明认为,人民币币值有望在国内基本面支撑和海外加息周期逐步退出的影响下企稳回升。
王青表示,2024年,国内经济将进一步向常态化运行水平回归,人民币内在贬值压力趋于减弱,加之美元有可能出现小幅贬值,人民币汇率中枢将较2023年小幅抬升,CFETS等三大人民币一篮子汇率指数将继续保持稳定。
房企融资:“三支箭”持续加码
对于正处于行业低谷期的房地产行业而言,其资金密集型特点使得融资政策的支持既必不可少,又至关重要。
回看2023年,中央稳楼市决心与力度显著增强,监管部门对于房企融资的态度呈现出进一步的实质性改善。具体表现为以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原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即“金融16条”)开启了金融业支持房地产业进入复苏期后,至今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明确25条支持举措,对民营房企融资支持再加力,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银企在实操层面的进一步深度互动。
在此期间,政策面还对“金融16条”中的部分内容予以延长延期,即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将贷款、信托展期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底,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企存量融资展期。
同时,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继续用好“第二支箭”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
“加大对房企融资的支持力度,既是化解房地产风险,又是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今年以来“三支箭”政策的持续加码,将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改善行业预期,进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尽管当前支持房企融资的政策效果正持续显现,但在刘水看来,未来还应进一步发力。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3年发债的民企和混合所有制企业范围略有扩大,即较上年同期增加2家达到15家,但今年前11个月,民企、混合所有制企业信用债发行金额占比分别为6.4%、4.6%,较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4.7个百分点。结合目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的同比降幅仍在持续扩大。
刘水建议,未来要加快落细落实支持民企融资政策,如支持民营房企增信发债扩容增量、加快房企股权融资审批等。
万亿元国债:助力稳增长
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财政部表示,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
“本次增发国债,释放了补短板、稳增长信号,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巩固三季度以来的经济复苏势头。”王青表示,考虑到这笔资金还将在明年继续投放,增发国债带来的稳增长效应还会持续显现,这将有助于引导经济继续向常态化运行水平回归。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今年四季度增发后即投入使用的5000亿元国债,将带动四季度名义GDP的同比增速提升1.42个百分点;计划于明年投入使用的5000亿元,预计也将直接带动明年全年名义GDP增速上升0.37个百分点。
根据财政部介绍,新增国债用以应对部分地区的灾后重建和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且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
王青认为,这一方面,意味着财政政策保民生持续发力,有助于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与此同时,也会阶段性增加市场需求,特别是有助于保持基建投资处于较快增长水平;另一方面,增发国债会全部下拨给地方,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压力,并使得地方政府能够在今年底、明年初拿出更多财政资源稳增长。
谈及增发国债对债市的影响,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万亿元国债发行对短期市场资金面构成一定扰动,但较为有限。一方面,除增发国债外,今年年底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到期量大、缴税等是影响短期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宏观政策保持积极取向,市场有充分预期,央行通过多种工具灵活操作,呵护资金面,市场流动性整体保持合理充裕。
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外贸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对稳增长稳就业、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今年3月2日,商务部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今年外贸要稳规模、优结构。从三个层面发力来稳规模,包括稳定政策、稳定市场、稳定贸易渠道;从三个层面着手优结构,包括优化贸易方式,优化外贸供应链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培育贸易新动能,以此增强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
以此为基调,今年以来我国打出了一系列稳外贸“组合拳”。
“今年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困难不少。从外部环境看,外需持续走弱、贸易风险攀升等给我国外贸带来了较大压力;从内部环境看,经营成本增加等制约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因此,一方面,我国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重点展会供采对接、便利跨境商务人员往来等举措,加强对外沟通和促进合作,加大进出口信贷支持,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兼顾长远,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通过推进贸易数字化和绿色化,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外贸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7.9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持平;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7万亿元,同比增长1.2%,进出口总值连续2个月同比增长。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新三样”出口和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进出口表现为外贸增色不少,未来仍将是我国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增长新引擎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以及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5G工厂、互联网医院、新型智慧城市、智慧物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赛道体现数字化全面赋能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高质量数据的积累,我国数实融合正迈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新阶段。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正在从传统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逐渐扩展到农业、能源、建筑、通信、外贸等各个行业领域,形成更高创新力的产业链。
在数字技术引领下,不同类型企业有了新的定位。依托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大型企业起到标杆引领作用,把数字技术研发和数据挖掘能力向各个细分产业纵深输出,积极构建产业生态或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参与数实融合活跃,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创新为驱动力,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效率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在数字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5G网络建设、云网协同发展、“东数西算”工程、数字安全屏障等夯实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
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11月25日,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3全球数商大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家数据局将围绕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与相关部门一道研究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提出从供需两端发力,在智能制造、商贸流通、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医疗健康等若干重点领域,加强场景需求牵引,打通流通障碍、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相结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应用、新治理。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重心正在从数字新基建向软基建转向,将不同垂类领域和垂类场景中的数据资源整合优化,破解数据孤岛,实现公共数据的开放应用,突破服务瓶颈打造新的产业体系和企业盈利增长点,持续壮大数据新动能。
ETF产品:加速扩容
今年以来,股票型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迎来跨越式发展,数量、规模大幅增长,逆市吸金能力令人瞩目。
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2日,股票型ETF数量达到716只,较年初增加115只,增幅19.13%。股票型ETF规模为13825.78亿元,较年初增加3111.91亿元,增幅29.05%。
股票型ETF规模增长的背后,是公募基金加码布局ETF产品线。各头部机构争相布局新品,首批科创生物ETF获批、首批深证50ETF启动发行。与此同时,ETF从申报、获批到发行堪称“火速”。仅四季度以来,就有40只ETF产品“上新”。
“ETF新产品是对现有ETF体系的补充,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促进我国境内ETF市场发展,为投资者带来投资便利和实实在在的收益。”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来相关ETF要注重给投资者带来回报,需要在产品设计、拓展规模、提高流动性上下功夫。
此外,外资机构借道ETF,广泛布局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下半年以来,安联人寿保险、瑞士银行集团、巴克莱银行等外资机构持续加大了对ETF新发产品的投资力度。市场人士预计,未来随着我国本土指数体系的日益完善和ETF产品的日益丰富,外资机构参与ETF的积极性将不断提高。
(责编:杨曦、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