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助力千行百业迈向新质态

发布时间:2025-01-01 11:59:14 来源: sp20250101

原标题:新材料产业:助力千行百业迈向新质态

高温合金支撑航空发动机运转,让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锂电池隔膜守护核心动力安全,助新能源汽车驶得更远;高流线型碳纤维叶片提升发电效率,使风电机组点亮万家灯火……

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成果背后,新材料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它支撑着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日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新材料产业想要取得更大突破,还需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增强上下游协同和生产应用示范,以前瞻布局引领产业加速发展。

进入产业加速发展期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9月,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

“我国新材料产业每年增速在20%左右,迎来加速发展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肖劲松说,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新材料产业门类逐渐丰富,体系逐渐完善。与此同时,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材料的突破和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部分新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极大拓展了市场空间。

对于新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黄再满感触颇深。“我国高性能玻璃纤维、高性能碳纤维、兆瓦级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等新材料产品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他说,“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材料生产和消费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我国实现了从材料小国到材料大国的历史性转变。”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黄再满以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锂电池隔膜为例介绍说:“伴随着下游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2025年,我国锂电池隔膜的市场需求量将达到200亿平方米以上,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规模的50%以上。”

第三代铝锂合金成功在国产大飞机上实现应用,第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上网通电运行……新材料的快速发展,不断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已在新材料领域建立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了35个新材料重点平台,一批重大关键材料取得突破;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7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48家;培育形成了7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涵盖金属、高分子、陶瓷等结构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已经建成;有色金属、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新材料产量位居全球前列。

助力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走进位于青海西宁的国内最大万吨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基地,可见一卷卷丝轴整齐转动,一缕缕原丝抽出成型。经过热处理、表面处理、上浆、烘干、卷绕等工序,一轴轴高性能黑色碳纤维诞生了。它们将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大国重器上应用,助力实现科技强国梦。

“碳纤维、高性能电子材料、铝合金薄板等新材料的突破,不仅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还助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肖劲松表示。

202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前沿材料产业化重点发展指导目录(第一批)》。目录涉及超材料、超导材料、钙钛矿材料、高性能气凝胶隔热材料、石墨烯、先进光学晶体材料、先进3D打印材料等前沿材料。

“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具有先导性、引领性和颠覆性,是构建新增长引擎的重要切入点。”黄再满表示,前沿材料具有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技术特征,未来将应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多个领域。

目前,前沿材料正与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物联网、自动化技术等智能化技术紧密融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产业核心部件朝着高频高速方向发展,对关键基体材料玻璃纤维提出了低介电、低损耗、低膨胀的要求。”黄再满提到,中材科技在特种玻璃纤维领域持续深耕,培育的新一代电子级特种玻纤织物在上述性能方面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新材料产业与“双碳”目标的结合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热点。肖劲松介绍,生物基材料等非化石原料材料、生物制造等材料制备技术不断涌现。“从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到回收再利用,都高度注重绿色化,不断突破材料应用极限,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肖劲松说。

补链强链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关键材料领域的一个个突破,支撑了我国轨道交通、载人航天、能源工程、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代技术的发展,并有力推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

肖劲松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创新、推广应用、集群化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我国新材料产业仍处于由中低端产品自给自足向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的过渡阶段。”黄再满表示,新材料产业发展在产业链自主可控性、原始创新能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补链强链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肖劲松建议,围绕重点产业链,按照国家相关规划,组织重点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集中突破一批关键短板材料、核心装备、核心原辅料,提升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

“特别是要夯实新材料创新体系薄弱环节,推动中试、检验检测、资源共享、生产应用、数据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中心、孵化器的建设,打通新材料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肖劲松说。

在科学研究和市场化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困扰着诸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黄再满表示,由于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尚处于摸索、试水阶段,研发应用结合不够紧密,部分成果无法跨越从研发到应用的“死亡之谷”。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抢占战略制高点产生了不利影响。

“要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权、责、利明确的开放创新生态,运用战略性投资、基金参股等方式,推动实验室技术向应用转化。”黄再满建议。

肖劲松补充道,还应强化对新材料产业的人才和政策支撑,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方面,培养材料领域杰出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引进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设立材料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完善新材料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和进出口政策体系,引导并支持新材料企业“走出去”。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