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6:09:09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3月9日电 题:陈凡:南繁“候鸟”有了硅谷“巢”
中新社 记者 薄雯雯
“南繁,简单来说就是冬天到南方去繁育种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无论是公开场合发言还是接受媒体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种子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凡总是不厌其烦地介绍。
全国人大代表陈凡接受 中新社 专访。 中新社 记者 王世博 摄“南繁并不是地名,而是指海南五指山以南区域冬天气温超过16摄氏度,这样种子可以多繁一代,加速育种进程。”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有70%经过南繁“洗礼”。
上世纪60年代起,中国农业科研人员就开始利用海南的纬度、温度优势,聚集在三亚等地开展南繁育种工作,加代繁育良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陈凡的南繁时光始于20年前。2004年冬天,在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南繁育种基地,大片绿油油的稻田前,时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钱前与陈凡搭着肩,拍下一张合照。
2004年陈凡(左)与钱前在陵水南繁育种基地合影。(受访者供图)每当看到这张照片,陈凡都会有所感触。“钱前老师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我们一起在地里头做水稻研究,他提供种质资源,我们围绕资源去做基因挖掘,建立了很好的关系。”陈凡回忆,早些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钱前老师把床让给我,自己睡在地上,甚至连洗个热水澡的地方都没有。”
“当时是‘候鸟式工作’”,陈凡解释,由于当地尚不具备科研条件,只能冬天在这里获得实验材料后,再回到各自的研究所分析。就像追赶太阳的候鸟,陈凡每年在海南、北京两地间“飞来飞去”。
陈凡说,在南繁这件事上,几代科研人员接力长跑,选出来的品种真正解决了吃饱问题。“如今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具备打造新科研平台的条件,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设南繁硅谷。”
2018年,南繁科技城开始筹建。用陈凡的话说,南繁科技工作者开始有了自己的“巢”。2021年5月,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立,陈凡受聘为实验室执行主任,真正在海南安定下来。
陈凡表示,实验室一方面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转变传统的“候鸟式”育种,一方面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融合。
不久前,中国官方印发《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要努力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陈凡对此表示,想要实现粮食提质增产,需要突破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他介绍,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已被应用于种业。“我们现在有无人机,有相应的检测分析手段,还能借助分子手段来实现技术迭代。”
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陈凡建议,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顺畅运转。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陈凡(左)、钱前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受访者供图)2024年春天,陈凡与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钱前在北京重聚,在人民大会堂前又合了张影。与20年前眉头紧皱的表情不同,这次两人露出了微笑。(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