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3:30:44 来源: sp20241201
2023年12月23日,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图为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考点,考生在考试作答。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7年,两类学位分类发展实现格局性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近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任友群表示。
任友群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有关情况。他强调,《意见》首次将“分类发展”作为整个文件的主题和中心,成体系地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发展。
2022年,我国总计招收研究生124.25万人,其中,博士生13.90万人,硕士生110.35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近70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收人数的63%;专业学位博士生招收2.5万人,占博士研究生招收人数的18%,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钟秉林认为,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政策的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重要性愈发突显。《意见》强调两类学位分类发展,有助于化解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当中出现的趋同现象,对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两类研究生同等重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
我国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当时开展的研究生教育都属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1991年,原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进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试点工作和进一步开展研讨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启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步晚,成规模的培养时间更晚。2009年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开始大幅扩大。
近年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占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持续增加。2020年,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要求到2025年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
但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与其匹配的培养体系并未全面跟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在高校中培养方式趋同的现象十分普遍。此外,有些学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研、发表论文以及毕业上的要求比学术学位研究生低,导致部分人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含金量低于学术学位研究生。
钟秉林指出,新发布的《意见》旨在化解以上问题。《意见》开出的“药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调两类学位同等地位、同等重要,二是对两类学位的分类发展给出了方向性要求和实施举措。
钟秉林认为,让“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的观念成为共识,是扭转某些错误看法,打破部分院校趋同化培养格局的前提。
分类发展仍需全方位落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马永红长期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问题,并在这一领域开展过许多调研。在马永红看来,《意见》既是对两类学位分类发展落实情况的总结和反思,更是为未来的发展绘制蓝图。
马永红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产教融合情况,按照融合的深度、广度分成了4个类型,分别是“弱融合”“局部融合”“形式融合”“强融合”。从调研结果来看,在一些院校当中,“双师制”难以落实,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非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尚未普及,“弱融合”“局部融合”“形式融合”的情况依然十分普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趋同化培养的情况长期存在。
马永红强调,趋同化培养这一现象不是在单独某一环节产生的,而是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实现分类培养,就得从定位、标准、过程、评价、师资等方面全方位考量,在结构布局、招考选拔、培养模式、评价考核、组织保障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
“新出台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厘清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内涵、方向与目标等方面的异同,力图清晰区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体系。”马永红评价。
《意见》着重提出了多个方面的政策举措,要求从整体定位、规划布局、培养链条、重点领域改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深入推动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
构建差异化培养体系
钟秉林指出,《意见》给出了方向性要求和实施举措,但是要落实到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还得靠每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推出实际做法。
在大方向的指引下,实现两类学位分类发展需要在招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研究生中期考核、论文开题与撰写等多个环节开展众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
马永红提出,培养单位应该明确将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作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内容。“建议进一步放宽申请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的前置条件,不把已获得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申请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的前提。”马永红说。
与教育界对接的产业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马永红建议,对拥有资质的企业由国家按规定给予激励政策,支持产业(行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办学,以此提升产业(行业)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马永红建议,应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深化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交流与合作,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开设实践课程,共同编写案例教材,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制度……“这些具体做法,或许有利于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育人机制。”马永红说。
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马永红认为,培养单位应该优先选拔具有较宽学术视野的教师作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导师;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突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前沿性,厚植理论基础,强化科学方法训练以及学术素养提升;鼓励学科交叉,在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交流、科研任务中提升学生的原始创新能力。
钟秉林也提到,应当注意两类学位研究生的分类评价问题。特别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不一定以论文形式呈现的情况下,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尤其重要。
钟秉林认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需要负起建立评价标准的主要责任。该标准不仅包括高校申报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标准。“要吸纳一些行业或产业导师进入到专业学位评审专家队伍中,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的论文外审和抽查评审办法,并开辟相应平台。”钟秉林说。
而学术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较高学术素养、较强原创精神、扎实的科研能力,其评价应该侧重于考察学术学位研究生是否具有独立的、创造性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否在本学科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同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造性成果应具有较好的研究性、创新性和科学价值。(记者 孙明源)
(责编:李昉、孙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