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9:02:25 来源: sp20250107
随着城市交通发展,一座座过街天桥横跨道路上空。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过街天桥着实难走:有的动辄近百级台阶,年轻人上下一趟都呼哧带喘;部分医院门前的天桥没装电梯,病患过街十分吃力;有的天桥大家都不爱走,形同虚设。本应安全便利的过街天桥却带来了不便,不少市民呼吁,最好能给一些无障碍出行需求大的天桥加装电梯。
目击1 设计缺陷
眼疾患者摸索着过桥 小心摔跟头
地点:崇内大街同仁医院门前天桥
在崇文门内大街上,同仁医院东西两个院区中间,横跨着一座过街天桥。无论就诊患者,还是路过的市民,想就近过街,必须走这座天桥。
早上9点,天桥上行人不断,其中不少是就诊患者。这座天桥东西两侧,各有两条步行梯道,坡度略有区别,一侧陡点儿、一侧稍平缓。但无论选择哪条梯道,从上天桥到过街后下天桥,大概要走八九十个台阶。对于健康的年轻人来说问题不大,可对于有眼疾的患者,尤其是“一老一小”,可就费劲儿了。
记者耳畔忽然传来“哎呀”一声,只见天桥东侧步道台阶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摔倒了,整个人趴在台阶上,亲属赶紧将他扶了起来,好在没受伤。72岁的韩阿姨患有白内障,上下天桥很吃力,“根据(同仁)医院安排,我得在西区做检查,东区找门诊大夫看,免不了要走天桥,要是有个电梯就好了。”
记者注意到,这座天桥在连接西院区这端设计了可以直接进入医院院内的梯道,患者能少走几步,但梯道却被一扇铁板封住了。医院门口一位保安解释说:“进入医院必须走大门过安检”。
记者了解到,这座天桥建于二十多年前,此前相关部门研究过加装电梯的方案,但加电梯涉及道路两侧多条地下管线腾移,还会占用医院院墙内空间,需要协调诸多单位,难度不小。此外,梯道宽度也受到人行步道条件限制,如果梯道“腿儿”太粗,路边行人通行空间被占,又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目击2 高高在上
要坐车先爬百级台阶 实在太费劲
地点:广渠快速路高架桥杜仲公园站
下午3点半,广渠快速路高架桥上的杜仲公园站,四五位居民正在进城方向等车。由于公交站设在高架桥上,所以无论进城还是出城,乘客进出站均需爬上爬下近百级台阶。“312路、669路都走广渠快速路,是我们去中心城区的首选。”一位中年男子说,可是站台太高,腿脚不好的老人上上下下着实不便。
记者乘车沿途体验发现,广渠快速路高架桥上的唐家村、朝阳半壁店等多个公交站,均没有安装上下高架桥的电梯,市民乘车必须“攀登”又高又长的梯道。部分高架站台配建了长坡道,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爬梯之苦,但在杜仲公园站,双方向均无平缓坡道,乘客只能选择走近百级台阶。
高架站台乘车难的问题,附近居住的老人们早有反映,有的老人说,爬这么高的台阶,都得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防范。虽然公交集团开通临时线路让老人们不用上高架,在辅路上即可“平面”乘车。但给步行梯道加装电梯,却始终没有“下文”,仍有不少居民要继续“爬梯”。
目击3 形同虚设
十几秒能快速过马路 为啥要爬桥
地点:马家堡东路、西直门内大街
有的路段明明走斑马线,就能快速通过,为何非要走天桥?采访中,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疑问。
马家堡东路与西罗园路交叉口,有一座东西向过街天桥,这座锈迹斑斑的天桥,不仅将“腿儿”延伸至辅路,还设置了直接通到主路公交站的梯道。然而,这座天桥利用率并不高,台阶两侧部分坡道已经出现断裂,台阶表面也坑坑洼洼的。而在天桥正下方,就有一条过街斑马线。拎着一兜菜的王大妈正在等信号灯,“我每次都走斑马线,不走天桥,上上下下腿脚受不了。为什么要设这座天桥?实在没必要。”记者粗略统计,七八成以上居民都会选择在桥下过街。
西直门内大街与新街口北大街丁字路口天桥显得更加“冷清”。这座小型天桥,横跨只有两条车道的西直门内大街,虽然天桥下没有斑马线、人行信号灯,但八成以上市民都会选择从桥下南北横穿马路。
记者现场测算,在桥下过马路只需要13秒,但走天桥过街却需要1分钟,而且上下70多个台阶。“这么窄的路,非要修一个天桥,这不是浪费吗?”一位附近居民说。
■追问
为何这些天桥“挂”不上电梯
记者了解到,关于人行天桥建设,目前参照的行业标准是《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而这个规范出台于1996年,至今已过去27年。翻看规范,没有任何关于电梯配建的表述。
在“设计原则”中,《规范》列举了可设置天桥的情况,其中要考虑进入交叉口的总人流量,横过马路的人流量,在交叉口一个进口或路段上双向当量小汽车的交通量;行人横过市区封闭式道路或快速干道或机动车道宽度大于25米时,可每隔300至400米设一座;复杂交叉路口,机动车行车方向复杂,对行人有明显危险……如果按此标准,仅有两条车道的窄路,且人流量不大的情况,显然没有修建天桥的必要。
2017年5月,住建部曾发布《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这份征求意见稿加入了天桥自动扶梯或电梯的设置规定,遗憾的是,这份征求意见稿发布后,至今没有查询到修订过的规范文件。记者多方了解到,由于许多天桥建设时未装电梯,建成后补“挂”电梯牵扯到地下管线和周边设施改移、规划及道路红线变更、周边施工空间、环境景观等,还涉及多个部门,如果没有统一协调,很难办成。
■观点
绿色出行应优先“平面过街”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认为,在老年人居住聚集区以及医院、车站等无障碍出行需求大的区域,应该优先考虑“平面过街”,如果道路太宽,可设置二次过街安全岛。
对于环路、快速路、高架桥,不得不建设天桥的,如果上下台阶过高,应该配建直梯或者扶梯。当前,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管理部门可以同步排查人行天桥,制定配建电梯标准,统一协调,为确有需求的天桥加装电梯。“在大力倡导绿色出行的今天,交通管理思路要从‘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如果道路资源有限,一定要以人为本,优先保证慢行。”刘岱宗说。
(北京晚报 本报记者 孙宏阳)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