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8:05:32 来源: sp20241130
【聚焦新质生产力】
本报记者 矫 阳
从成都沿岷江河谷上溯,经松潘、若尔盖过黄河,再经甘肃南部抵达青海西宁——自2022年10月开始,一条设计时速200公里的西成铁路陆续展开建设。
这是继青藏铁路后又一条在海拔3000米高原修建的新“天路”。西成铁路途经高原、山区、河谷及十余条大断裂带,建设难度不言而喻。除克服高原缺氧、注重环保等,铁路建设者如今又创新了哪些新技术?
“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标准化、工厂化,这是西成铁路建造最大的创新。”7月28日,在新建西成高铁沿线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中铁一局西成铁路项目负责人张秦自豪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记者28日来到位于合作市的中铁一局西成铁路XCTJ5标智能轨枕厂。
XCTJ5标智能轨枕厂占地面积80亩,于一个月前建成投产,具有集全国智能化程度最高、建厂规模最大、产能最大、兼容生产产品种类最多等特点。“西成高铁甘肃段183.2公里全部轨枕将在这里生产。”中铁一局西成铁路制枕厂负责人李建伟说。
铁路尤其高铁上用的轨枕,不仅起到支撑和固定钢轨的作用,还能通过传递压力、保护路基等方式,提升列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其中混凝土轨枕不仅能满足高速、大运量的要求,而且养护工作量小,损伤率和报废率较低,因其具有尺寸精度高、抗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生产一根双块式轨枕,要经过十一套复杂的生产工艺,外观尺寸标准要求非常严苛,偏差范围为±0.2毫米。
而在西成铁路,轨枕制造已达到全生产线智能化。
进入XCTJ5标智能轨枕厂生产车间,整洁宽敞的厂房内,一条由自动打磨除尘、自动多功能喷涂、桁架安装、混凝土精准布料、轨枕养护等一系列自动化智能设备组成的轨枕智能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生产。
“这条目前国内最先进、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轨枕智能化生产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通过构建智能化生产系统,网格化分布生产设施,实现双块式轨枕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日生产1600根标准双块式轨枕。”李建伟说。
在XCTJ5标智能轨枕厂的中控平台上,生产管理系统、设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一应俱全。正在进行监控作业的轨枕厂队长闫启明告诉记者,中控平台数据集成了所有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达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环保节能的目的。
“合作市海拔达3000米,早晚温差十几度。通过应用智能轨枕生产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及半机械生产的固有模式,将原来生产相同产量的40人减少至10人,节约人工成本450万元,不仅极大改善了作业人员的施工环境,也使施工过程控制更加精准和高效。”李建伟说。
与智能轨枕厂配套建成的还有一个智能化小型预制构件厂,占地面积98亩,是全国建厂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兼容生产产品种类最多、产能最大的智能化预制厂,实现了预制生产、温控蒸养、自动脱模、机器人码垛、成品养护等全过程智能化生产功能。
“新建西成高铁甘肃段沿线所需的十种小型预制构件,如路基边坡防护空心砖、电缆井盖板、防护栅栏、混凝土水沟盖板、站场区间防护栅栏等,均在这个智能化小型预制构件厂生产。”李建伟说。
国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成铁路智能轨枕厂和小型构件智能预制厂体现了铁路工程标准化建设、工厂化生产、智能化建造的最新成果,培育形成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西成高铁全长约836公里,设计时速200公里,部分路段预留250公里提速条件。2023年11月底,西成铁路成都至松潘镇江关站开通,全长206公里。今年7月21日,全长为148.458公里的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启动联调联试。目前,全长498.9公里的西宁至黄胜关段正加速推进。
(科技日报甘肃省合作市7月28日电)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