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从捕鱼到护海 乌梁素海“渔二代”转型记

发布时间:2024-12-27 09:35:30 来源: sp20241227

   中新网 巴彦淖尔2月7日电 题:从捕鱼到护海 乌梁素海“渔二代”转型记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如今的乌梁素海,水美鱼肥,候鸟们有了家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我发自内心高兴。”站在乌梁素海的冰面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大队长刘文斌如是感慨。

  “塞外明珠”变成生态之患

  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是黄河改道和河套水利开发形成的河迹湖,素有“塞外明珠”美誉。

  20世纪50年代,刘文斌随父母举家搬迁到乌梁素海,成为渔民。“那时候,乌梁素海的水质特别好,口渴了甚至可以直接喝。”刘文斌说,乌梁素海有他童年的宝贵回忆,参加工作后,他一直没离开这片“海”。

  52岁的刘文斌说,很难想象,曾经可以“棒打鸭子瓢舀鱼”的乌梁素海,20多年前,一度成了生态之患。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曾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鱼少了、鸟少了,“塞外明珠”失去了光彩,生态治理迫在眉睫,个别渔民被迫另谋生计。刘文斌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护海成了他的新使命。

(资料图)图为如今的乌梁素海百鸟翔集。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

  从“靠海吃海”到“靠海爱海”

  在海区管理大队工作期间,刘文斌承担起保护候鸟的工作,从原来的“靠海吃海”转变为“靠海爱海”。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功能性湿地,是世界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全球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中为数不多的鸟类迁徙地和繁殖地。

  每年入冬后,刘文斌都会带领海区管理大队人员开展“候鸟护飞行动”,他们每天巡逻水域,发现有受伤落单的候鸟就及时救助。十几年来,在持续的排查、巡护中,他们走遍了乌梁素海的每一个角落。

  一场大雪过后,气温骤降,但乌梁素海依然有老弱病残的候鸟没能南飞过冬。刘文斌在日常巡护中发现,有两只疣鼻天鹅和部分水鸟身体状况较差,情况危急,他们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救助......

  十几年来,在刘文斌的帮助下,无数只受伤的候鸟飞向天空、重返自然,他也被授予巴彦淖尔市“爱鸟护鸟员”称号。

图为刘文斌(中)与同事救助疣鼻天鹅。乌拉特前旗旗委组织部供图

  一个“护海人”的成就感

  “乌梁素海的改变,不仅仅是天更蓝、水更清、鸟更多,更是让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宜居宜业的生活。”刘文斌说。

  环境好不好,候鸟先知道,这是乌梁素海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最明显的成效之一。

  疣鼻天鹅、斑头秋沙鸭、玉带海雕、遗鸥、黑鹳……如今,在乌梁素海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这里俨然成了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现在水更清了,鱼的种类更多了,鸟的种类也与日俱增,这个‘护海人’当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刘文斌说。

  当地民众告诉记者,像刘文斌这样的“渔二代”“渔一代”,在乌梁素海还有很多。在他们看来,守护乌梁素海,就是守护自己的家。

(资料图)图为如今的乌梁素海百鸟翔集。 中新网 记者 张林虎 摄

  乌梁素海的生态蝶变

  经过多年生态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正在重现往日光彩。每到旅游季,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打卡”。

  记者从巴彦淖尔市获悉,近年来,该市采取多项措施对乌梁素海流域实施全流域、系统化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水面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刘文斌看着乌梁素海的水慢慢变清了,鸟儿也多了起来。

  “现在乌梁素海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水域面积很大,鸟多水清,周边环境也很美,畅游其中感到非常惬意。”每当听到游客这样说,刘文斌总会忍不住自豪。(完)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