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1 05:44:58 来源: sp20241201
9月3日,青岛公安发布“王某驾车逆行辱骂殴打他人”案件的情况通报,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尘埃落定。
相关话题#青岛警方通报王某驾车逆行殴打他人案#直接冲到微博热搜第一,热度达到最高的“爆”级别。
不少网友惊呼“反转”。其实,纵观整个事件,哪来所谓的“反转”,从头到底都是一场无厘头式的“网络起哄”。
01
8月28日,“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
最初的版本很简单,谈不上多“精彩”,也没有太多的信息。次日,青岛警方发布了情况通报,公布了“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理结果。
可是,舆情并没有就此平息。
“网络考据家”纷纷下场,越传越邪乎,肇事者王某被传为“城管官员”,“肇事逃逸”“下楼报案”等细节满满。甚至连镜头里的黑衣路人也指为警察。
“剧情”悬疑化,警方的处理结果也备受质疑,肇事者拒绝道歉、受害人不接受道歉、“居家拘留”等等。
从肇事者王某的身份开始形成的“猜疑链”不断扩散、延伸,一直上升到司法公正。
9月3日青岛警方再发公告,还是朴素的公告形式,没啥花里胡哨的,就是有针对性地对事件的“猜疑链”一一详解。出镜的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本地村民、个体经营者,没有什么特殊“身份”。最无辜的要数那位黑衣路人大哥,好心劝架却被安排成了“便衣警察”。
事情的处理流程也很正常,肇事人于8月30日送拘留所并道歉,“下楼报警”“居家拘留”“拒绝道歉”等等,都是子虚乌有。
真相就是如此简单。这就是一起道路纠纷引发的普通治安事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那种。这算是“剧情反转”吗?谈不上,因为本来就没啥“剧情”。
02
冷静下来的网友不妨看看最初的视频,那不就是个“村级治安事件”的现场吗?
引发这场风波的爆点是肇事者王某的“神秘身份”。哪位“大侠”的火眼金睛能从王某被口罩遮得严严实实的面孔、夏日清凉装的休闲装束,精准锁定“城管官员”的身份?
种种神秘、离奇、悬疑,全靠脑补,没有一条可靠信源。
这也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起哄事件”,从一条平平无奇的视频衍生出来的“网络二创”。事不大,但很典型。大量的社会情绪、非理性的冲动以及流量的逐利动机汇聚而成的舆论浊流,是互联网时代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无法回避,就更不能回避。青岛警方这次直面舆情的处理可谓及时。
事发次日的8月29日,警方的情况通报是常规性的回应。就是那么点事,犯不着长篇大论。
后来舆情升级,“细节”越来越丰富、“质疑”越来越具体,警方也没有回避。
在9月3日的第二份通报中,警方显然已经收集整理了相关热点,作出了“打包”处理,对“质疑”一一回应、对“细节”一一澄清,并且配套公布了事件处理的法律依据。
此类事件中,最难处理的是信息披露的尺度。情绪激动的网民恨不能把肇事者的户口本都晒出来,可是肇事者的隐私权也受到法律保护,警方显然不可能满足这样的要求。
过去的类似事件中,用“普通村民”一笔带过,很难起到澄清事实的效果。“并非城管人员”或“并非公务员”的直接否定甚至会起反作用,被一些人脑补为“越描越黑”。青岛警方“曾从事茶叶店经营、个体运输,目前无固定职业”的身份信息披露尺度,恰到好处。
肇事者的身份大白于天下,整个舆论事件的爆点就被排除了,其他衍生出来的离奇剧情也就不攻自破。
这是一次成功的舆情应对,很有启发。
03
“谣言止于真相”,是网络舆情应对的老生常谈。道理当然是对的,但是缺乏针对性。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是:信息很廉价,“真相”更稀缺。信息爆炸制造了海量环境噪音和大量信息碎片,“三人成虎”是互联网舆论的常态。
很多政府部门对这样的舆论环境并不适应,尽管主观很努力,想要跟上“互联网时代”,积极开公号、做视频,只是处理舆情的意识还停留在前互联时代“权威信息发布”的中心化思维。一旦遭遇舆情汹涌挑战“权威”,很容易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困境。
久而久之,便对应对舆情产生了畏难回避情绪。舆情爆发后,回避、拖延、部门之间扯皮推诿,陷入被动。
这就导致不少公共事件明明没什么见不得光的真相,却因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信息披露的“网感”差,最终酿成更大风波。
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人人有话筒”的互联网时代,“权威信息”之所以能守护真相的底线,不能依赖“权”和“威”。无数“话筒”的竞争下,唯一的“权威”来自真相。因此,政府部门在对抗“网络谣言”时,还要有勇气、有技巧。
要有直面质疑的勇气,和传播真相的技巧。互联网舆论的公开性是中立的,这种“工具理性”造谣起哄的可以用,政府部门也能用。所有的质疑、谣言都摆在了网上,躲不过也不必躲。
造谣起哄的打“游击战”,政府部门传播真相就要打“阵地战”。堂堂正正应对,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舆论“猜疑链”上的每一个关键点都不放过,以真相和事实一一拆解。管你是社会情绪放大的群体无意识,还是收割流量韭菜的有意为之,就是见招拆招,有事说事,而不是和谣言传播玩“打地鼠”的游戏。
04
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谣言和真相之战是一场复杂的“持久战”。仅仅依靠政府部门权威信源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应对瞬息万变的互联网传播。
因此,守护真相、对抗谣言,不能依赖单一信源的“权威发布”,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作用,深入广泛的调查、报道与传播,才能让真相更快更完整地大白于天下。
政府部门有回应舆论关心、处理公共关系的职责,而这就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交平台的作用。
比如这次“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虽然仅有少数媒体及时跟进,没有全面深入的报道,但是警方信息发布借助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得到了广泛传播,及时进入公众视线。
相对于短视频平台,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图文形式及其作为公共舆论场属性,使其成为相关部门回应舆论关切的合适渠道。
互联网是一场信息革命,强大的技术力重塑了公众舆论的生态。技术工具是中立的,真相传播者不用,就成了谣言传播的利器。疏解这一类社会矛盾的方法路径是已知和明确的,就是要及时明确地辟谣回应,一定可以定纷止争解压排气促进共识。
打击网络谣言的根本在于如何传播真相,而不是盲目迷信“沉默是金”加“重拳出击”。我们要相信真相的力量,真相及时到位,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反转”了。(来源:“冰川思享号”微信公众号 撰文丨关不羽)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