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乐园——人民城市建设的三个故事

发布时间:2024-12-27 11:42:27 来源: sp20241227

  新华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让城市成为百姓宜业宜居乐园——人民城市建设的三个故事

  新华社记者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这一重要理念指引下,上海,一江一河贯通开放;福州,“闽都韵”与“国际范”交相辉映;雄安,从无到有绘就未来城“实景画”。一幅幅生动隽永的实践图景,正勾勒出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社区里有民意“大文章”

  【总书记的嘱托】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

  【实践故事】“不到一百元,我和几个老哥就能吃顿好的,还能聊一下午。”深秋中午,走进位于上海杨浦区228街坊的社区食堂——熊猫饭堂,老人们饭后惬意地聊着家常。

2023年8月1日,附近老人前往社区食堂“熊猫饭堂”吃饭。 新华社记者周琳 摄

2023年8月1日,附近老人前往社区食堂“熊猫饭堂”吃饭。 新华社记者周琳 摄

  三黄鸡18元、本帮熏鱼16元……用老年卡按时间段可以再打8.8折或7.8折;每吃一顿饭,政府还给老年卡补贴一元钱。食堂环境整洁明亮,社区还有健身培训场地。

  曾几何时,这里还是拥挤吵闹、一到用电高峰就跳闸的“老破小”社区。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上海建设了9个基地、17个新村的集中居住区,228街坊是其中之一。随着岁月更迭,动迁更新提上议事日程。

  “怎么动迁?动迁后的228街坊更新成什么样?我们把决定权交给居民。”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说。

  2016年起,当地街道等组织了问卷调查、专题座谈会,以收集社区居民更新建议。很多老街坊提出希望保留228街坊原始风貌,“社区食堂”“社区服务”“记忆展陈”“健身培训”等百姓高频需求,成为228街坊引入更新业态的“指南针”。

  “考虑到用地成本较高,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上海创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军说,建设社区食堂是老百姓呼声最高的事,最终将最好的位置留出来,办了“熊猫饭堂”。

  如今的228街坊“修旧如旧”,成为上海唯一完整的“两万户”街坊风貌保护区。有“工人文化”展陈,留住工人新村记忆,有裁缝店、修鞋店、修表店等便民服务业态,还设立了党群服务站点和市民健身中心……

2023年8月1日,改造后的228街坊门头。 新华社记者周琳 摄

2023年8月1日,改造后的228街坊门头。 新华社记者周琳 摄

  “这里真是大变样,越来越好!未来怎么变,我们全程都有发言权。”228街坊动迁居民池梅芳说。

  “杨浦滨江的10个人民建议征集点,既可以是健身补给站,也可以是公园休憩点、公共图书馆……居民们对于城市发展有哪些建议,都可以在这里直接提交。”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

  线上线下的人民建议征集点开在“指尖上”“家门口”,上海2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城覆盖……声音在一线倾听、建议在一线协商、成果在一线落地,更多群众的“金点子”变成各地城市发展的“金果子”。

  老坊巷焕发新活力

  【总书记的嘱托】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时表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实践故事】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暑期游人如织。都市中心,200余座古建筑群保留着延续千年的中国里坊制度格局,一条南后街从中轴线穿过。

  进入街区内,“中华老字号”同利肉燕店里宾客满座,等待品尝地道“福州味”的人们排起长队。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忙活着招呼客人,不亦乐乎。

  1954年出生的陈君凡是土生土长的三坊七巷居民。“打从我记事起,坊巷里都是朱漆高门、深宅大院,南后街是为坊巷提供生活用品的商业街,我曾祖父的店就在这条街上。”陈君凡说,这片坊巷寄托着他浓浓的乡愁。

  上世纪末,随着居住人口的发展,很多院子变成大杂院,白墙黛瓦的明清古厝一度在违章搭建中黯淡无光。在城市开发建设的热潮下,历史遗产被写上大大的“拆”字。

  紧要关头,一场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会上一锤定音:“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30多年过去,规模壮观的古建筑群经过匠心修缮,让三坊七巷活态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南后街修复后,陈君凡回到了坊巷,成为第一批入驻的非遗老字号当家人。“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老字号得以存活并传给下一代。”陈君凡说。

国庆节期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新华社发

国庆节期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新华社发

  如今三坊七巷的业态不断丰富,文化类业态比例超过60%,开放公益博物馆30多个。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目前沈葆桢故居等新一批古厝修缮工程正在进行,“要让大众看到老福州城的样子,让公共遗产更好地造福于民”。

  前不久,在一座由古厝改造的书吧“无用空间”里,一场关于“三坊七巷修复与再生”的新书发布会吸引了100多位读者参与。“这里是城市历史文脉的中心,三坊七巷也成为文史爱好者的‘天堂’。”无用空间的主理人方碧峰说,自成立以来已举办了近300场公益活动。

国庆节期间,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演《寻梦闽都》快闪。新华社发

国庆节期间,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演《寻梦闽都》快闪。新华社发

  如今,三坊七巷游客年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在三坊七巷修复活化基础上,福州着力打造梁厝、南公河口等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261条传统老街。

  古街区里文博展览应接不暇,“老字号”重装亮相,传统艺术轮番登台……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正不断被“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为人民创造更加宜乐宜游的幸福之城。

  精细“绣”出未来城

  【总书记的嘱托】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时强调,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实践故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头戴小黄帽,手持园所旗帜,排成一队,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这是雄安容西青禾幼儿园今年9月在雄安新区首发的“步行巴士”,即为儿童特别设置步行上下学安全路线。目前,路上有教师、家长志愿者陪同,每个路口还配有执法队队员、民警,全面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2023年9月,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新华社记者张铖 摄

2023年9月,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学生们在操场上活动。新华社记者张铖 摄

  “在路线设计上我们充分吸收家长们的意见建议,联合社区、执法队、志愿者多次召开研讨会,并提前多次踩点,摸清道路状况等,确保孩子们的安全。”青禾幼儿园园长杨晓楠说,实践证明“步行巴士”可以减轻家长接送孩子的负担,缓解学校门口聚集拥堵等情况。

  如今,雄安新区十余万回迁群众住进安置房,从村民变成市民,开始了新生活,提供更好的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是写好民生答卷的关键。

  家住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弘文花园的钟爱敏今年54岁,白天把孙子送到幼儿园后没事干就想找个工作,恰好在短视频平台发现附近社区有一家零工驿站,于是试着去做了登记。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就收到了南文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招聘保洁员的信息,后来通过面试成功上岗。

2023年8月3日,钟爱敏在南文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2023年8月3日,钟爱敏在南文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工作。新华社记者朱旭东 摄

  “走路上班几分钟,工资按月发。最重要的是,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周边的老人都来这里活动,打球、下象棋、练书法,又温馨又热闹。”钟爱敏说。

  为保障回迁居民就业,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开展大走访等专项活动,详细了解每户居民就业状况、就业意向、培训需求等,详细记录“民情台账”,并建立“1+N”就业服务体系,设立容东就业服务中心、零工驿站,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充分挖掘岗位,帮助居民家门口就业。

  抓住重点精准发力,美好生活才更加“可见可感”。围绕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雄安新区规划了多层次的生活圈:“15分钟”社区中心,配置公交站、中学、社区服务中心、健身区及养老区等;“10分钟”邻里中心,配置小学、社区卫生站等;“5分钟”街坊中心,配置婴幼儿服务设施、幼儿园、居委会、社区活动站及老人服务中心等。聚焦人民需求,下足“绣花”功夫织就的“未来之城”正在成为现实。(记者王永前、周琳、张涛、刘桃熊、邓倩倩)

(责编:赵光霞、姚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