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15 08:10:22 来源: sp20241215

  2023职业教育论坛展区。   人民网供图

  近日,以“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强国”为主题的2023职业教育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本届论坛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网主办。来自全国百余所职业院校的嘉宾围绕“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推进职教高质量发展”“强化多跨协同  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营造良好氛围  加快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等话题展开研讨与交流。论坛上,人民网发布《2022—2023学年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实践情况报告》,启动职业院校互联网“大思政课”共建机制,成立“全国融媒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编  者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副主任委员  朱爱胜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要坚守“大思政课”课程属性,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丰富内容和形式、扩展育人主体和空间、整合育人资源和力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小课堂”与“大时代”同频共振。

  针对当前“大思政课”建设存在的问题,需加强“1+4+N”“大思政课”圈层体系建设。“1”即建强内圈层:思政必修课,紧扣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丰富教学内容,探索“问题—研讨—展示—引导—体验”教学法,提升教学质量;“4”即建优中圈支撑层:思政选修课、思政专题大课、思政实践课、思政VR体验课,构建特色课程群,拓展实践基地,增强数字化赋能;“N”即建好外圈辐射层:课程思政、网络思政、日常思政、环境思政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形成开门办思政课的良好局面。

  

  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

  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  赵巧萍

  我国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活跃在生产一线和创新前沿,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以及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6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实施。与此同时,各种产教融合的新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这将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观察众多大国工匠的成长轨迹,很多人起步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摇篮,也是“大国工匠”的摇篮。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等主办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已举办4次,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已连续举办两届,各省份和各行业也已开始定期评选工匠中的优秀人物。各项评选及表彰活动必将潜移默化地对技能人才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为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文梅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要在“产”“管”“导”上下功夫。

  “产”出职教改革新动力。要紧扣地区产业链布局专业链,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标准化培养、品牌化运作,让职教改革与产业发展同向同行。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依托“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了12.4%,仅新能源运维领域就创造了约4000个岗位。

  “管”出校企合作新模式。政府要严格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同时争取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纳入“1+X”证书考核评价体系,负起教学培训、考核评价之责,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大国工匠”。

  “导”出职业教育新共识。要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实施为契机,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解读,挖掘基层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推动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  张先庚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区域产业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持续做好产教城深度融合。建立市校共建机制,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的“政校行企”一体化模式,加强统筹管理与规划。综合考量人口、产业、教育状况,加快职教资源、城市布局、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统筹管理与规划,强化高效管理保障。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职责分工、完善考核体系,搭建产教融合智慧化管理平台,落实人财物保障。发挥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合力与优势,优化政策机制,建立多元协同、共建共管的治理、考评与保障体系。

  近年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聚焦“一老一小”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新生态;主动融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创新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和多元育人机制,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职业教育联盟等快速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曹  红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支持内蒙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作为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我们有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推进内蒙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展现新作为。

  一是坚持职业教育定位,面向区域产业和中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紧扣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发展布局,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社会服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形成学院办学特色。二是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专业,培养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围绕区域和产业一线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举办继续教育、开放教育,开展企业职工及社会人员技能培训。

  

  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苏海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科教融汇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科教融汇必须找准“科”与“教”的契合点。在办学格局上,坚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并重;在教学改革上,坚持科研与教学互动;在生态构建上,坚持平台与机制一体。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小城市、大职教”理念,完善“构建一个模式、打造四类平台、促进三个转化、创新五个机制”的发展体系。学校探索实施“三对接、四融入、五位一体”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发展模式。聚集优质资源,构建起国家、省、市、校四级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体系。发挥科研反哺教学的作用,实施“三个转化”。通过创新科研和社会服务管理、评价、激励、成果转化、反哺教学“五个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求新善学的优秀品质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宋  磊

  职业教育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长,关系到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等能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革,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不断提出新要求。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是产业和市场认可的高质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在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与产业同频共振、深度融合。学院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让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储备,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又兼顾对新工具、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培养学生求新善学的优秀品质。学院在元宇宙、虚拟数字人等新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现代科技“活化”传统技艺,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加强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梁  裕

  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职业能力是联系校企的重要纽带。职业院校作为专业人才的供给侧和输出方,必须要考虑人才需求侧的用人需求,警惕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小切口、定位精准、精耕细作、改革创新”为思路,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人工智能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供应链产业等专业课程体系,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过程,提升关键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聚焦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加强技术、人才、项目等关键要素保障,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从“聚合”到“聚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郭  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新时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要着力探索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提升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度。

  学校充分发挥重庆开放大学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体运行”优势,坚持“办百姓身边的大学”。学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进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多元三融合”办学模式,服务终身职业发展。学校作为“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先行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进企业、进社区,将各类学习成果贯通起来,用数字化为教育注入新价值。

  

  注重育德与育才相统一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向家文

  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对此要牢牢把握。有些高职学生表现出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对实践项目热情高,但理论基础有待加强、学习自主性有待提升等特点。因此,学校各项工作都应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育德与育才相统一,打造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学校提出“高职特点、时代特征、水利特性、长江特质、学校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开设“故事长江”思政选修课,建设思政理论课仿真教学体验中心;围绕“唱好‘长江之歌’”等主题组织思政、语文、艺术教师同上一堂课。学校以学生快乐成长、健康成人、顺利成才为目标,真情关心学生,真心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和呵护,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对未来的希望。

  

  培养德技兼修的工匠型人才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  陈泉淼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职业教育作出了新部署,坚定了职业院校继续探索产教融合的信心。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工匠摇篮”,努力培养德技兼修的工匠型人才。

  要构建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发挥好学校与企业育人“双主体”作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打造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等3类团队,推进高水平“工匠之师”队伍建设,已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省部级以上人才40余人;通过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工匠型人才培养新路径,培养了大批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探索发展多元校企合作模式,已吸引120余名企业能工巧匠常驻学校进行教学实训,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8%以上。

  

  培养新时代卓越技术技能人才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龚小勇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密切相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聚焦社会的发展变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产业的转型升级,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层次体系等方面,持续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大任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实施“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开出个性化成长清单。构建通专融合的“2平台+3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可选、课程可选、进度可选、增量学习“三选一增”个性化课程教学实施机制,培育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全国技术能手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聂洪臣

  农业职业院校要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好的人才与智力支撑,探索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载体和模式,实现校地“同频共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要跳出“学院”办农职,创新校企政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机制。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融合各界资源,建立了“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多方共赢”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农学结合、育训并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重点建设五大专业群,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深入推动科教融汇。学校与多家单位合作,联手打造了3个农业类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助推职业教育发展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金杨华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到资源共享、共育人才,是职业教育理念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时代发展需求。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开展了探索和实践。2008年起学校组建订单人才培养的银领学院,以订单培养为载体,构建校企育人平台。近年来,学校紧密对接现代金融、数字国际贸易等产业链,与多家金融机构共同牵头成立全国普惠金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构建产教融合促发展新生态。

  学校实施“五金育才强基工程”,建设普惠金融、智能财务等10余个产业学院,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助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8日 15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