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赴泸州探寻非遗魅力 感受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24-12-05 18:03:36 来源: sp20241205

   中新网 泸州10月30日电 (单鹏 韩金雨)反复撑收三千次不损坏,清水浸泡一整天不脱骨,抵御五级大风不变形……一把普通的油纸伞,承袭了中国传统的制伞智慧,其中凝聚的工匠精神令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感到震撼。

  连日来,“行走中国·2023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走进四川泸州市。来自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前往伞里古街、先市酱油酿造作坊等地,感受泸州非遗文化之美。此次参访活动是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配套活动,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和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

  泸州分水油纸伞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有一条以油纸伞为特色的伞里古街。街口坐落着一家油纸伞博物馆,讲述着分水油纸伞的“前世今生”。

海外华文媒体在泸州参观油纸伞博物馆。刘忠俊摄

  走进油纸伞博物馆,阵阵桐油味扑鼻而来,迎面是“人如伞,骨正不腐”几个大字。油纸伞伞面呈圆形,寓意圆满。有的伞面涂上了象征喜庆的大红色或龙凤呈祥图案,有的则绘着大熊猫、巴山蜀水等四川元素。这些由分水油纸伞厂制作的油纸伞工艺复杂精细,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该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技术的企业。

  毕原绅是分水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据他介绍,分水油纸伞取材于天然楠竹、岩桐木、皮纸和桐油。制作一把伞,须经锯托、穿纹、网边、绘画、印刷等90多道工序,要用到上百种古老的传统工具。仅是“满穿伞”这一道工艺,就要用五色丝线穿、渡2000多针。制伞如做人,要正要直、一丝不苟。正是这种文化魅力,让毕原绅十几年前放弃了软件工程师工作,跟随父亲从头学习油纸伞制作,传承这门古老的手艺。

  “一把油纸伞,竟有如此精湛的工艺。”当了解到制作一把油纸伞的复杂工序,加拿大中文热点网副总监兼主编马淼感慨道。

  赤水河畔的先市酱油是泸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代表。“赤水河,万古流,上酿酒,下酿油”,泸州合江传唱的这首百年船工号子,道出了泸州酱油酿造的历史。

图为先市酱油百年晒露发酵场。刘忠俊摄

  近日,海外华文媒体来到先市酱油酿造作坊,参观建于清光绪末年的百年晒露发酵场。该发酵场建于赤水河岸斜坡之上,地势开阔。6000余口晒露缸整齐排列,颇有气势。赤水河干净的水源和当地充足的日照为酱坯发酵提供了理想的环境,酱坯昼承日光,夜接河露,三到五年后才能自然浸出取油。尼日利亚《西非华声报》首席记者何建国品尝了陈酿的先市酱油,清香回甜的味道令他回味无穷。他表示,尼日利亚每年举办美食节,都会邀请川菜参展,应利用这些对外交流机会,让更多人品尝这道来自赤水河畔的“时间的味道”。(完)

【编辑:惠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