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6 02:55:17 来源: sp20241216
盈盈夏日,流水澹澹。在陕西安康市紫阳县一家特色农庄里,各地游客围着池塘享受着午后的嬉水时光。
“前几年,为讨生活我去了浙江打工。虽然有点成就,但心里还藏了一个梦:回乡创业。没想到,这么快就圆梦了。”乡村旅游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农庄老板毕梅深有感触。
什么是和美乡村发展路上的内生动力?对于个人经营主体毕梅而言,是一本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增收账”;对于紫阳县蜡竹村的乡村产业而言,是一本立足当地地理气候优势的“产业账”;对于县河镇牛岭社区村民而言,是一本农村人居环境绘就和美乡村的“生态账”。
算好“增收账” 连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蒿坪镇,距紫阳县城15公里,位于汉江上游,北有秦岭,南有巴山,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紫阳县蒿坪镇连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近年来,以山水为媒,以生态为本,以文化为韵,连片打造和美乡村示范带,一幅“产业旺、村容美、乡风好、活力足”的新时代画卷正展现在人们眼前。
“2014年,农家乐从刚开始的占地仅几十平方米,发展到如今的2000平方米,旺季时日均接待游客能到500人。”提起这些年乡村环境改善带来的产业机遇,毕梅十分欣喜,“接下来,还要把服务项目紧扣市场需求,脚踏实地把农家乐做大做强,让乡村农文旅释放强大活力。”
蒿坪镇党委书记胡渊告诉记者,近年来,蒿坪镇坚持项目带动,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村集体经济+农户+基地”经营模式,建成“千亩茶海”“百亩粮蔬”“百亩荷塘”“百亩茶山”“百家庭院”五大产业园区,实现农业经济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胡渊认为,算好“增收账”,不能只看一地一产,更需要着重提升乡村富民产业链。近年来,在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政策导向下,各地把联农带农益农机制作为享受政策优惠的前提条件,乡村产业正在精准培育。
算好“产业账” 打造“山地版”和美乡村
沿着山路行驶半个小时,记者从紫阳县城来到了焕古镇蜡竹村,5条新建的山地轨道运输车正往山坡高处的茶园运送肥料,无人机腾空起飞,喷洒着营养液。
陕西安康紫阳县焕古镇蜡竹村茶园。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这里的茶园普遍分布山地陡坡上。20世纪90年代,全村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大面积栽种茶树,发展起了茶产业。”焕古镇党委书记孟庆国介绍,蜡竹村是典型的“山地村”,通过持续组织茶农开展茶园管护、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教育引导茶农进行全域绿色无公害种植和生产,不断提升亩均效益,当地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数据最有说服力:全村4500亩茶园管护率达100%,8家经营主体年产量达90吨,带动茶农人均增收超过1.5万元,同时容纳带动了1300余人就业。
如今在蜡竹村,茶农从“会种地”变成“慧种地”。技术新、装备强,科技范儿十足,科技赋能下的茶产业连年跃升新台阶。
“目前,全县培育茶企441家,发展茶园26万亩,茶叶年产量1.2万余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60亿元。”紫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喻铭星表示,下一步,要提升质效,降低生产成本,在采摘、加工工艺上下功夫,带动产量和产值双增长。
算好“生态账”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在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这几年,当地的牛岭社区把“生态账”算得明明白白。
在这里,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悠悠青山连绵不绝,一幅幅恬静悠然的美丽乡村图景尽收眼底。
陕西安康汉滨区县河镇牛岭社区,村道被鲜花点缀。人民网记者 李栋摄
时过中午,51岁的村民成国亮正满脸带笑地坐在去年新翻盖的房前纳凉。“房子盖得漂亮,村里道路也实现了硬化,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提起变化,成国亮有说不完的话。
“房屋翻盖的不仅仅是成国亮一家。”村支部书记成英地接过话茬,“去年全村158户的房屋全部焕然一新,综合各种优惠政策,户均只需支付1.5万元左右。”
环境美了,下一步就是要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县河镇党委书记陈宇明介绍,以村集体经济为主导,在种植油茶、杨梅和养殖中蜂的基础上,去年还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去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其中9家还做起了农家乐生意。”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农业农村部乡村建设促进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因地制宜提高标准,突出清理村路两旁、河道沟渠、背街暗巷等重点区域,引导农民群众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绿化、美化庭院,算好“生态账”,吃上“生态饭”。
“家里还有几间旧房,我准备继续改造成茶室、阅读室,既有鸟语花香,又有文化气息,让大伙儿常来聚聚,这场景想想就觉得美……”成国亮对未来充满期待。
【“小账本里看发展”系列报道】
“小包裹”撬动全球大市场
新能源汽车,何以重塑产业生态?
新电商,如何“潮”出屏幕“焕”活市场?
这把装备“高端局”,中国制造靠什么赢?
(责编:罗知之、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