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一园两治”,看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答卷”?

发布时间:2025-01-10 18:26:03 来源: sp20250110

   中新网 江西铅山6月8日电 题:破解“一园两治”,看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答卷”?

  作者 朱莹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江西、福建两省,是地球同纬度生态保护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地,是中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

  今年5月底,江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福建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都将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破解“一园两治”,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答卷”?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夕,记者探访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

图为武夷大峡谷。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困境:立足实际 完善保护措施

  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位于上饶铅山县境内,从城区出发,沿宁上高速至武夷山镇,进入武夷山国家公园后,一条曲折的公路在崇山峻岭间延伸开来,左侧桐木河沿武夷山大峡谷横冲直撞、不断下切,沿路植被茂密、青山如黛。

  “提起武夷山,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福建武夷山,其实南北走向的武夷山是赣闽两省的界山,江西片区位于武夷山山脉的西北坡、福建片区位于武夷山山脉的东南坡,主要保护物种不同,这也是协同立法过程中的一个磨合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邹思成介绍。

  2021年10月,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近三年来,同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江西省和福建省,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开展了诸多协作。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润华介绍,目前,国家公园法尚未出台。江西片区原有《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福建片区原有相关法规已不适应国家公园建设需要,管理体制不顺、保护与发展矛盾、执法力度不足、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制约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同时,福建省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已不能完全覆盖国家公园范围,需要与时俱进作出调整。

  自1995年来到武夷山,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叶家厂管理站站长江文结已在此工作近30年,他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设立国家公园后,武夷山知名度越来越高,访客驴友越来越多,管理站面临森林防火、资源保护、驴友活动环境破坏等压力,“以东南最高峰黄岗山为例,黄岗山是我们共同管理的区域,过去江西、福建双方以山脊为界都不能越界执法,存在管理盲点”。

  破局:统一尺度 形成保护合力

  密林苍翠、虫鸣阵阵。桐木河西侧,一棵树大枝平展,枝梢下垂,树冠成塔形。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车盘保护管理站站长徐新宇告诉记者,这是中国特有第三纪残遗植物、珍稀濒危物种、植物界的“活化石”——南方铁杉,江西片区内保存有全国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南方铁杉林,面积高达1560公顷,其中林龄200年以上的过熟林面积达400余公顷。

  沿叶家厂管理站往上,至扼赣闽咽喉的桐木关,再往上走,便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武夷山国家公园虽地跨赣闽两省,但只有将其作为有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才能确保其得到系统、有效保护。2022年,赣闽两省启动相关立法工作,通过同步立项、起草、调研、审议等方式,两省联合改稿十多次,草案修改56次,最终达成一致。

图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叶家厂管理站工作人员学习条例。朱莹摄

  “在立法过程中,两省在管控措施、协作机制、协作内容、法律责任等核心条款上下功夫,在一些关键制度设计上保持一致,切实推动‘一山共治’。”杨润华说。

  翻阅两省条例,皆设置专章推动赣闽协作,提出两省人民政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省际协调机制,共同解决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例如,茶产业是两地的富民产业,在专章中两省提出“加强茶文化和种茶制茶技术交流”。

  同时,对禁止性行为以及相同的违法行为处罚幅度不一致的地方达成了统一,除去管理盲点,形成了整体的保护和管理网络。比如,两省条例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允许开展的活动进行了统一规范:对禁止开展的活动以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两省也基本保持了一致。

  杨润华告诉记者,通过省际协同,解决管理盲点、统一管理制度以及协调区域合作,形成整体性的保护和管理网络,让赣闽两省的生态保护拥有同一把尺子、同一个标准。

  条例如何做到既协同一致又各具特色?例如,江西片区点明了具有“江西烙印”的保护对象,如黄腹角雉、黑麂、南方铁杉等野生动植物和黄岗山、独竖尖等地质地貌,以及书院文化等传统文化。福建片区单独对古闽族文化、摩崖石刻的保护作出了规定。

  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法规部主任刘邦仁认为,两省协同立法让武夷山国家公园实现了“一园一法”,进一步破解了过去“九龙治水”多头管理、交叉重叠以及省际间存在的部分管理领域尺度不一、宽严各异的“一园两治”问题,也补足了此前在擅自放生、野外探险等方面的管理空白。

  展望:系统治理 提升保护质效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奇峰险峻之间,长着被当地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茶树,多样、完整的生物链和茶产业相得益彰;青山脚下,连片的乡村民宿坐落,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在两省条例中得到体现。

  雨后的武夷山镇西坑村草坪村小组云雾氤氲,宛如仙境。这是江西片区距离核心保护区最近的村落。

图为武夷山镇西坑村草坪村小组村民将一幢幢民房翻新改造,变成一间间民宿。朱莹摄

  记者走进草坪村小组,宽敞整洁的村道、整齐划一的民宿招牌……村民将一幢幢民房翻新改造,变成一间间民宿,与村里的美景美食一起,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如今,民宿经济已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官方数据统计,武夷山镇现有民宿140余家,约1300间客房,从业人员500余人。该镇通过乡村民宿游带动土特产销售1200余万元,全年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今年53岁的李文龙是草坪村小组最早发展民宿产业的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每年7月至8月,民宿基本满房,目前已有七八个老顾客已提前预订房间,“条例中提出发展绿色产业,期待能为我们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变化。”

  记者了解到,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上,《江西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规定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监测状况,可持续性地利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生态资源,发展绿色产业;规定当地政府应当依托生态优势,制定与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目标相协调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产品认证,指导和扶持武夷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居民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竹产业、林下经济、森林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等绿色生态产业。

  八百多年前,辛弃疾于赴任途中访朱熹,路过“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对奇峰、秀水、幽谷、险壑留下了深刻印象,遂作棹歌十首。昔之武夷山,“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今人走在武夷山区,眼前景象,与诗中何其相似。守护这片碧水丹山,两省条例将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完)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