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2 02:31:04 来源: sp20241212
【专家视点】
作者:林闽钢(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救助面临着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需要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把解决困难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搭建起了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项目和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构建了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全纵深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前进动力和工作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困难群众的需求也产生了新变化,社会救助事业必须因时而动,实现换挡和升级。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强化分类救助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围绕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实现向低收入群体的全面扩展,从城乡二元的社会救助体系向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织就了更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社会救助与民心同向,成为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的伟大事业。社会救助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转型,重点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治理效能。在基层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打通社会救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社会救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建立起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促进了部门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全国各地还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助力社会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社会救助连着民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国各地促进党建和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党员干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帮贫解困,打造社会救助的“红色先锋队”,积极构建党代表包网格、党员微心愿志愿服务。同时还积极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扶弱济困,探索开展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精神层面的救助帮扶,发挥非制度性救助的补充作用,使社会救助更有力度和温度。
(光明日报)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