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52:52 来源: sp20241122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牛’人从城市来铁牛村参与乡村振兴?”
“铁牛村里,为何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
“‘新村民’们为铁牛村带来了什么?”
蒲江县铁牛村,距离成都市主城区80分钟车程,是一个由3000多位本地村民和60多位“新村民”共建的未来乡村公园社区。
据了解,不少人愿意放弃城市高薪选择扎根铁牛村,这里汇集了很多海归和高学历青年;不懂任何农业知识的青年,在村里找到了工作。他们都被称为铁牛村“新村民”,尽管身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与当地村民共建和美乡村。
今年以来,记者多次来到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铁牛村走访,想知道,这些人为什么来这里参与乡村建设?年轻人在铁牛村都做些什么?铁牛村,是否如村口看到的标语“铁牛村,未来村”,真的能代表未来的乡村?
村里来了许多“牛”人
目前,铁牛村有60多位常驻“新村民”以及300多位候鸟“新村民”。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有跨国公司的高管,有各类设计师,有营销专家、金融专家、前媒体人等。
他们为什么选择铁牛村?他们的到来,为村庄带来了什么?
2021年,在某跨国公司任职的郑松梅正式辞去工作来到铁牛村,参与到村子的建设中。
“原本计划退休以后再来,但生活里的变化,促使我想来先拜访朋友看看。这一看,就留在了这里。”郑松梅说,作为“新村民”,自己算年纪比较大的,来铁牛村的“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非常多。
郑松梅认为自己开启了新生活,“以前是不做饭的,对食材来源所知甚少,在这里我重新学习了生活本身。”
从乡村志愿者到村企联合体“丑美铁牛”公司的法人,郑松梅把过去管理世界500强企业的经验运用在铁牛村的发展中。尤其是与投资管理和政务相关的工作,她驾轻就熟。
铁牛村的丑美生活馆里有一面墙,墙上有每一位“新村民”的头像和介绍,他们都在村里找到了新工作。
“大家都各有所长,‘新村民’们按照专业分成了教育公益、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7个板块,将自己的专业所长用于铁牛村的乡村建设,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让更多人可以扎根乡村的创业沃土。”郑松梅介绍了每个板块的“牛”人。在这当中有一个绕不开的人,就是铁牛村的总规划师,也是第一位“新村民”——施国平。
从最初接到蒲江县西来镇政府的邀请,到接手铁牛村老村委会改造项目,施国平和团队完成了从城市建筑师到乡村规划师的转变,打造了一批“农场式、街区式、乐园式、庄园式”成都林盘新范式。他们推动传统农业转化为新生态农业、传统林盘转化为新消费体验场景,依靠项目吸引了上述不同领域的人来铁牛村参与投资、建设和执行。
耙耙柑是蒲江县的水果支柱产业,2021年施国平团队租下铁牛村的9亩耙耙柑种植园,把有机生态农业生产理念引入铁牛村。后来,与老村民成立村企联合体,新老村民都成为铁牛村的“合伙人”。通过搭建“新村民企业(销售方)+村企联合体(组织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方)+当地农民(种植方)”的“四方合作”利益联结机制,在“新村民”的带动下,铁牛村有机柑橘生态种植面积扩大到了40亩。
村里来了许多年轻人
“我在这里找到了事业发展的新方向,更准确地说,开始关心土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作为“新村民”的郑松梅,为村子吸引来的第一个年轻人,是自己的女儿。她说:“在小萌思考要去哪里工作的时候,我建议她来村里看看。没想到适应得不错,找到了感兴趣的岗位。”
“我学的是国际关系,一直在想如果自己都不了解中国的乡村,又怎么跟外国人解释中国呢?”2021年国庆,从英国爱丁堡大学毕业后的小萌原本打算继续深造,在Gap year(间隔年)期间,她来到铁牛村当义工。在这个过程中,她尝试了采购、后勤等工作,感觉一个全新的世界被打开,于是决定来铁牛村常驻。
在铁牛村生活和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小萌经历了更多的岗位磨练,比如策划、产品设计、销售等等。1月6日,“2024成都蒲江柑甜采摘节”上,记者见到小萌和许多年轻人忙着做访客接待、现场布置、票务核对、采摘服务等工作。
“今天出现好几个意外,比如预期到活动现场的公仔却在高速路上。”小萌说,“乡村振兴”,过去对她而言是一个新闻词汇,现在是一份可触可感的事业,“在这里认识许多有趣的人,大家一起合作,学习新的知识,并重新认识生活。”
铁牛村的同事于小萌而言,是社群、是伙伴。曹彬洋是她在本地的伙伴,也是因为她这样的外来青年而返乡的本地青年。
“之前在镇上经营火锅店,小萌他们几个常来吃饭,都是年轻人,大家聊得来,就成了朋友。”在交谈中,曹彬洋了解到铁牛村的变化,便回来加入餐厅的运营。如今,他已成长为“铁妈餐厅”主理人,参与策划运营。
“不会再回城市,最重要的是我在这里找到了自身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曹彬洋认为,“新村民”在种植生态耙耙柑的过程中探索生态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转化、产业融合等路径,以此来推动整个乡村的系统建设,这是一份事业。“我原本就是来自乡村的年轻人,返回乡村是最佳选择。”
村里来了许多客人
截至今年2月23日,铁牛村生态果园有超过2000位“柑爸柑妈”,12家企业成为铁牛村阿柑生态社区共建企业,一同助力乡村生态化。
采摘节那天,村里来了许多客人,包括省内外游客,以及全国各地的“柑爸柑妈”、媒体记者,与铁牛村的新老村民一起分享收获。
“请大家伸出两只手,闭上眼睛分别品尝放在您手心的柑橘,有什么口味差异?”柑甜采摘节当天,在生态果园旁,阿柑果园首席种植官叶科带领前来参与活动的“柑爸柑妈”品尝并感受生态种植果丰富的口感。叶科说:“现在的果酸很明显,还不是风味最好的时候,春节后会越来越好吃。”
“‘柑爸柑妈’计划是2023年3月27日正式启动的。消费者每天花费1元钱,一年365元就能在铁牛村认养一棵树,拥有自己的‘柑宝宝’。”叶科告诉记者,“柑爸相妈”是生态果园的共建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铁牛村阿柑生态社区建设中来。
“叶科是最初9亩生态柑橘园的实践者。第一年,果园里红蜘蛛肆虐,所有老村民都说‘你这根本不行’,我们种了多少年,就没见过不打药把果子种好的。”西来镇党委副书记宋杰4年前开始在铁牛村工作,她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也见证了一场生态实验的成功。“没想到的是,第一年,9亩果园坚持不打农药,在专业生态技术支持下收获了2.7万斤耙耙柑,收购价远高于传统种植的柑橘,卖到每公斤20元以上。这给了‘新村民’极大的信心,也第一次让老村民看到了生态种植的价值,并尝试生态种植。”
“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相信不打农药也可以,到主动前来询问是否可以加入生态种植,这是很大转变。”这个转变,在铁牛村村民赵光进身上格外突出。原本卖传统农药物资的他,不仅加入了生态种植队伍,还成了村里生态种植的技术人员。
“新村民”成立了丑美公司,新老村民一起合作,让生态种植从最初的9亩到现在的40亩。
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说,丑美公司把优质的耙耙柑优价收购销售到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并开发出巧克力、果酒、米花糖等加工产品,增加了采摘、农耕、研学等体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铁牛村也成了蒲江县“两个替代”工程(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的示范标杆,积极探索“零农残”生态种植,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
今年27岁的赵苓利,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和丈夫回到铁牛村,帮助母亲经营春茹农家院。
“‘新村民’尤其是外来的年轻人,给村里带来不少好处,引进了不少流量,我家基本上每天都有客人。‘新村民’会在村里办一些活动,邀请老村民参加,促进新老村民融合。”赵苓利说,铁牛村本村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想在家乡做一番自己的事业。“今年,我们家也会进行生态种植,到时客人就可以摘最好的柑橘。”
【对话一线】
铁牛村的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完。郑松梅告诉记者,铁牛村“出圈”后,四川省内已经有其他市州邀请“新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复制成功的项目经验。眼下,她和团队正在泸定县调研,为“五一”的活动做准备。
铁牛村,能代表未来的乡村吗?带着文章开头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三农”领域的专家、生态种植专家和政府工作人员,请他们谈谈生态种植、乡村振兴与经验推广。
记者:“新村民”的生态种植经验将带来了什么?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头雁”带头人、蒲江县有机产业协会会长杨欣:生态农业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如何建立农民对生态种植方式的信心和解决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销售问题。“新村民”的生态种植探索,从价值诉求上解决现代农产品要求“快长”“大量”的商品观念,转向了追求“健康”“品质”的有机价值观上,这为实现生态种植成功打下了基础,更为蒲江推动“两个替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样板,诠释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的内涵。
记者:“新村民”参与乡村振兴,为铁牛村带来了什么?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晓鸣:铁牛村的“新村民”区别于其他乡村的外来人才,表现为组团式、资源型、发展型的导入。除了吸引外来的年轻人来村,还让本地的年轻人融合“新村民”,实现了多元主体利益联接。
记者: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郭晓鸣:乡村的产业发展,它表现出整体性的人才需要,就是既要有懂技术,也要懂营销,还要懂品牌。铁牛村这样一个“新村民”的团队是组团化的进入,人才相互之间具备功能性弥补,促进乡村振兴的效果就好,且可以复制。
记者:“铁牛村”的成功经验,四川将如何推广?
四川省农业宣传中心主任戴杰帆:“铁牛村”在乡村人才招引和乡村建设方面有很多好经验值得推广。今年四川将建设200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实施“耕耘者”振兴计划,持续抓好示范创建,提升治理能力,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人民网记者 朱虹)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