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的“洋院士”有多大含金量

发布时间:2024-12-05 22:46:23 来源: sp20241205

  李霞

  “恭喜某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近日,多家高校、医院、公司发布类似的祝贺帖文。但质疑声随之而来,据报道,有网友爆料,该“洋院士”头衔含金量不高,花40万元就能买到。

  事情很快引发关注。有高校教授证实,曾收到代办中介机构的邀请函,服务合同中明码标价“院士增选服务费”,还有代办人员表示要收取20万元至50万元费用。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则坚称院士资格不会卖,也没收过钱。到底谁没说实话,是中介行骗敛财,还是欧洲自然科学院躺枪,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即便花钱买不到,该“洋院士”的含金量也让人存疑。据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评选,只需满足5篇以上专著或3个以上国家级专利、有省级科学进步奖、取得博士学位等条件,门槛似乎不算高。据不完全统计,该院现有1700多名院士,数量2年内增加3倍且中国教授学者扎堆。2024年开年至今,已有30名中国人获评院士。而且该院院士名单中,既有学术成就尚付阙如的企业老总,也有初出茅庐的90后小伙,难免让人生疑。

  对此,吴继华回应,欧洲自然科学院更像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俱乐部”,只要科研成果真实、独立,对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就有资格申请。似乎只问科学贡献、不论世俗名利。可既然是俱乐部,大大方方叫俱乐部就好了,为何还要叫科学院这种高大上的名字;评选出来的成员,直称会员即可,何必用院士混淆视听?院士在哪个国家都有约定俗成的理解,该院究竟是图好听,还是以院士之名行获利之实?

  有高校称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未通过学校,更有高校对本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并不知情。表面看来,这一“洋院士”的头衔似乎和外人关系不大,实则耐人寻味。在各大高校企业网站的推文、获评教授的个人简介中,都将获选该院院士当作荣誉,广而告之,有用“洋院士”镀真金之嫌。如果真有人花40万元买“洋院士”头衔,难道只是出于荣誉崇拜,还是说今后可以利用这一头衔,在申请课题、项目时获得资源倾斜?若是花钱参评了这一“洋院士”,既有沽名钓誉之嫌,更有损科学家群体的集体形象,并非个人私事。

  多年来,花钱买荣誉、买洋文凭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一些民间机构,动不动以编辑“中外名人大辞典”等高大上的名目圈钱;某高校学院曾斥资1900万元,在菲律宾“培养”博士自抬身价。假荣誉大多数都是用来换取后续利益,则令人不齿。面对舆论质疑,当选的“洋院士”不妨出来回应;职能部门、各行业内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维护学术荣誉的纯洁和权威。

  学者当以真学问行世,以淡泊名利立世。居高声自远,用不着来历不明的“洋院士”头衔加持。(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