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6:37:41 来源: sp20241123
图①: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小班讨论课上,航空航天系教授艾剑良(右一)与学生交流。 郭剑斌摄(人民视觉) 图②:现场教学环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了解智能医疗领域发展。 张洪寅子摄(人民视觉)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褚君浩在授课。 王祎琴摄(人民视觉)
6月下旬,春季学期即将结束,复旦大学的学生们却忙着“抢”课题。全校征集的1146项课题,刚一开放申请,名额就“秒没”。
这些课题,正是复旦大学最新建设的“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体系的学习内容。师生开放互选,指导教师与实践团队逐一配对,下学期就将进入课题研究与项目学习阶段。
据介绍,“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体系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主要载体,整体按学思践悟四个阶段设计,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从2017年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到2024年创建“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体系,复旦大学始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从专题大课到小班讨论:
名师大家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3月5日,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与近3700名2023级本科生面对面,首讲“强国之路”思政大课,主题是“在科技探索中成长”。
“这是我第一次面向数千人讲思政大课。”褚君浩院士以一张张老照片生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亲切鼓励青年学子“不要做池塘表面的浮萍”,要踏踏实实地学习,把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相结合。
“褚君浩院士提及自己的笔名是坦牛,笑言是‘在平坦的田野上像牛一样工作’,心中瞄准的是‘爱因斯坦和牛顿’,努力在科学领域留下中国人的名字。”2023级自然科学试验班学生陈品羽深受鼓舞,“我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
两个月间,14次专题大课由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等主讲完成。每堂大课的背后,都是不止一次的集体备课会和现场试讲,集中相关院系和学校各部门的合力,在精心打磨中更好回应学生需求,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索。
思政课要讲深讲透讲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才能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每堂思政大课,都会在线收集学生提问和反馈,除现场对话交流外,教师更多会在小班讨论课上交流释惑。
小班讨论课的师资,一样很优秀:三次讨论课分别由国家级人才、书院新生导师等组织开展。
“讨论课上,学生是主角。”化学系教授周鸣飞说,为激发学生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学院开展集体备课,精心设计讨论提纲和互动环节,根据教学方案合理安排任课教师。
“教师要恰当抑制讲课的‘冲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广泛讨论,从而形成真实鲜活的体悟。”法学院教授赵立行说。
从校内到校外:
现场教学让学生浸润式感知
5月7日,复旦大学“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现场教学环节启动。来自22个院系的上千名学生从学校出发,前往48个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学习。
“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雷说。
5月至6月,2023级本科生相继走入复旦大学在上海首批建设的134个思政大课现场教学基地,与改革开放亲历者、专业人士等近距离深度互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切感知新征程,把握时代脉搏、增强服务意识、坚定强国志向。
步入江南造船展示馆,观摩珍贵历史资料与船舶模型,聆听企业导师的现场授课,数学科学学院2023级本科生林悦寰领略了大国重器背后的科技创新。“当年,苏步青先生带领学生运用数学帮助造船公司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故事,激励我要立足实践、学好专业。”在现场,林悦寰和同学们就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船舶建造展开了深入探讨。
在上海华大医学检验所,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基因科技的现场教学课,对理论成果如何与高精尖技术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有了直观感受。“小班讨论课上,我们基于所知内容提出问题、讨论可行方案。来到实践现场,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与日常专业课学习相配合,2023级本科生陈依琪在社会大课堂中收获了新体验。
“走出校园,我们走进了一个更大的课堂。”经济学院2023级本科生杨钰洁来到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等地参观学习,与校外导师围绕经济发展等主题进行交流。“感谢现场教学环节提供的平台和机会,让我透过这扇窗户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杨钰洁说。
从“问题”到“课题”:
引导学生从学会学、学会问到学会做
按照学思践悟全链条设计,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大一新生将进入思政大课的“学”阶段,大二学生将进入“践”阶段、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
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思政大课研究课题,按下了“践”阶段教学的启动键。2023级历史学类本科生王喆申报的与抗战烈士遗骸分子考古研究相关的课题顺利入选。
王喆回忆,申报课题的缘起,是她参加学术训练营时,接触到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开展的烈士遗骸鉴定工作。
有的烈士骸骨上呈现粉碎性骨折,有的烈士遗骸中留有弹痕,有的烈士遗骸旁还有老弱妇孺的遗骸……一系列鉴定结果,无言而真切地复原着历史真相,让05后们一再湿了眼眶,也启发王喆和同学们深入研究。“参与我们的实践课题,自会有对家国责任、民族复兴与个人生命意义的更深思考与感悟。”课题导师文少卿说。
从专题大课到小班讨论,从现场教学到课题研究,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从引导学生学会学、学会问到学会做,复旦大学集结校内外优势资源,开门办思政大课。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紧扣‘国之大者’,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用好大师资,让名师大家走近学生、言传身教;建好大课堂,将新时代伟大变革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
版式设计:汪哲平 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30日 05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