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4:08:49 来源: sp20241223
图①:香港创业团队成员在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提供的实验室内做实验。 图②: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活动举办期间,内地和港澳青年来到广州市南沙区,参观孵化项目技术成果展。 图①②均为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提供 图③: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展出的人工智能检测仪。 图④:参加研学活动的香港青年走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 图③④均为赵豪摄
引子
一束光宛如镊子,能轻松操控微米级的粒子;一款看似普通的智能手表,可无创自动24小时连续监测血糖……走进粤港澳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由港澳青年创业团队研发的科创产品,亮人眼目。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广大港澳青年不仅是香港、澳门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要为港澳青年发展多搭台、多搭梯,帮助青年解决在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创造有利于青年成就人生梦想的社会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7月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业在内地发展”。
6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高水平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4家,累计孵化港澳创业项目超过5600个,吸引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内地创新创业,努力成就人生梦想。近日,记者走进广州、深圳、珠海等地,探访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倾听港澳青年的湾区追梦故事。
搭建创业平台
提供创业场地,开展政策讲解、市场对接等服务,托起港澳青年的创业梦想
一束光,通过高精度显微镜,能清晰照见微米级粒子,还能如“微小的镊子”,精准操控这些粒子……
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广州市凯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佳公司”)内,科研人员正抓紧调试这款名为“光镊”的高科技产品。
“我们攻克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息光镊产品,可广泛用于实验中的细胞、细菌移位等。”凯佳公司总经理、85后娄凯说。
作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娄凯2021年初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温维佳合作,在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注册成立了凯佳公司,专注研发精密光学仪器设备。
“我们钻研技术多年,但创办企业是头一回。多亏创新工场,从提供场地到讲解政策,再到对接市场渠道等,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娄凯感慨地说。
地处广州市南沙区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是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的运营单位。依托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的霍英东研究院大楼,创新工场设立了众创空间,为初创团队提供办公场地及共享实验室、研发测试、设施设备测试等服务,降低初创企业运营成本。
“公司刚成立时,创新工场为我们提供工位,还以优惠价格租给我们专业实验室,大大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压力。”娄凯说。
研发给空间,运营给指导。起初,娄凯将公司注册登记为小微企业。创新工场工作人员持续关注公司发展,主动上门,讲解南沙区对科技型企业的激励政策,分享他们对市场的观察思考:不少客户很看重合作伙伴的企业规模和资质,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市场发展空间相对有限。
“结合公司发展实际,我们采纳创新工场的建议,2021年将企业变更登记为一般纳税人。”娄凯说,这一变化,为公司赢得更多合作伙伴信任,进一步完善了销售服务体系。
运营给指导,发展给平台。近年来,广东将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发掘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重要抓手。2022年5月,由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组织筹备,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广州赛区活动启动;8月,凯佳公司项目获得赛区第一名,提升了企业知名度。当年,公司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2023年突破2300万元。
创新工场助力,凯佳公司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团队由最初的3人扩大至29人,获相关发明专利授权10余项,还通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创新与市场办公室主任、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创新工场已孵化98个项目,其中来自香港的团队项目超过半数。
“港澳创业团队怀揣梦想而来,同时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比较普遍。”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谢忠保说,广东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建立了84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场地、公共科研平台以及政策讲解、市场对接等服务,托起港澳青年的创业梦想。
牵线创新资源
链接科研与产业资源,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一栋楼,就有产业链上下游。凯佳公司主要研制精密光学仪器设备,实验需要大量纳米材料、感光材料,入驻霍英东研究院的另一支团队则主要研发这类材料。在创新工场运营团队牵线搭桥下,凯佳公司不用出楼便能“一站式”解决实验材料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入驻创新工场,相信这里的上下游配套将越发完善。”对此,娄凯颇有信心。
大楼外,就有创新链多环节。凯佳公司生产全景成像设备,涉及大数据、算法等学科领域,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与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共建的南沙分中心,正好能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我们向创新工场提出申请,很快就能安排,十分方便。”娄凯告诉记者。
楼内外,创新沃土厚植、活力迸发。近年来,广东省持续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陆续在大湾区布局建设,不断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一个个创新创业基地,就长在这个共同体里。”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梁勤儒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港澳则拥有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科教资源,粤港澳可协同创新、优势互补。
创办于2018年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与香港一河之隔,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1小时产业圈。
“这里有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中试平台,能满足科研及成果转化所需;还能快速对接芯片、传感器等零部件生产商,就近满足生产所需,进一步降低成本。”2018年1月,看中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的区位优势和协同创新的政策优势,香港创业者何耀威把原本创办于深圳其他地方的公司搬到这里。
“基地不仅在设施设备上,为我们提供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流程服务,还在品牌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给了我们不少帮助。”何耀威回忆,公司搬到基地伊始,创业工场便主动为其进行品牌规划,还和他一道给产品起了个朗朗上口的名称;公司员工很多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基地积极协调福田区有关部门,为员工申请到人才公寓,并持续开展“展翅计划”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专项行动,为公司推荐合适人才。
政策给力,创新创业的梦想在大湾区生根发芽——
2022年6月,何耀威创办的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糖公司”)研发的无创血糖智能手表问世:每5分钟一次,手表自动检测用户的糖代谢数据,并将数据实时上传手机APP;不用扎手指,便能精准测量血糖,准确度与微创血糖仪基本一致。
同月,舒糖公司这款智能手表在东莞的代工企业量产,公司发展实现“香港研发、深圳转化、东莞生产、全国销售”。2023年,舒糖公司营业收入达3500万元。
“我们将持续推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基地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把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把大湾区丰富的科创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梁勤儒表示。
三地规则衔接
倾听创业者呼声,推动相关政策落地,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创业初期,最难的就是筹集资金。研发、生产,样样离不开钱。”刚到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不久,借着基地工作人员入企调研的机会,何耀威提出建议:“能否在政策上打通内地公司在境外的融资渠道?”
何耀威的建议,道出许多初创型科研企业的心声:“按先前政策,我们在内地创办的公司要想在境外融资,需要满足自身规模较大、有抵押物、获得境外企业担保等多个条件。这样的融资模式,很难惠及来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
了解情况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把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2023年3月,深圳、香港两地以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成果为聚合点,首创跨境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舒糖公司作为首个“吃螃蟹”的企业,当月便以专利抵押形式,获得香港一家银行发放的200万元人民币知识产权贷款。
“这一政策创新,让我们能够享受到深港两地金融服务及政策叠加支持。”何耀威说,2020年起,深圳赋予在深创业的港澳居民同等待遇,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2020年,我们就在创业工场帮助下,顺利拿到300万元贷款。”
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存在经济运行规则和体制机制差异。84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定期到企业调研,跟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研究政策创新。
“持续推进政策协同,推动建立多层次融资支持体系,为在粤的港澳青年提供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和综合金融服务。”谢忠保说,7月31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广东省促进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将进一步加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拓展港澳青年就业创业空间。
近年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三地经济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推进,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9年4月,90后澳门姑娘黄茵来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注册成立了湾谷科技研究(珠海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澳门总公司研发的中医药产品。这几年,横琴这边的业务量不断增加,黄茵收入水涨船高,她的个税缴纳则仍按澳门标准执行。
粤港澳三地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不同,税务部门对在横琴工作的澳门居民,在前海、河套工作的香港居民,在南沙工作的港澳居民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对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澳门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推出“港澳居民优惠减免测算”线上服务,相关人员在手机上一键申请,便能轻松完成退税。“复杂的三地规则衔接,转化为智能的数据秒算,方便又实用。”黄茵说。
更让黄茵欣喜的是,琴澳中医药产业合作迎来利好。根据2021年9月公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黄茵认为,澳门土地资源有限,企业扩大产能受限,允许使用“澳门监造”等标志,能够保留相关产品品牌,稳定原有市场客户,从而更好地吸引澳门相关企业到合作区投资。
随着经济运行规则有序衔接,琴澳产业联动加速,在横琴注册的澳门医药健康企业已超过4000家。粤港澳三地联合公布了183项“湾区标准”,涵盖食品、中医药、养老等32个领域。“标准统一,有利于产品走向全国大市场。”黄茵说。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运营负责人叶炜向记者展示了他们梳理制作的政策服务大礼包:内容丰富,涉及创业支持、市场销售、税费收缴等方方面面,表述则简单易懂。“要方便来横琴创业的澳门青年及时了解相关服务政策,把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的舞台搭建好,把党中央的好政策落实好。”叶炜表示。
推动宜居宜业
通行高效便捷,生活配套完善,让港澳青年安心创业、宜居宜业
周五下班,黄茵驾车从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出发,沿高速公路行驶至中山市,再向东驶入深中通道,两小时后就回到了深圳的家。
黄茵的两家公司分别位于澳门和横琴,丈夫在深圳一家企业工作,她经常往来澳门、横琴和深圳三地。“深中通道开通前,往返珠江口东西两岸,需要绕一个大圈。如今回家的路近了,公司向珠江口东岸的供货速度也将加快。”
在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创业的香港青年孙涛,也对日益便捷的出行体验深刻。来内地创业前,他在香港还开办了一家餐厅,出于开拓市场、管理餐厅等需要,时常乘坐高铁从广州前往深圳和香港。
“轨道上的大湾区”持续加快建设。今年6月15日起,广州东站至香港西九龙站高铁列车由每日20列增至26列,深圳北站至香港西九龙站高铁列车由每日146列增至159列,福田站至香港西九龙站高铁列车由每日97列增至106列。“现在出行,车票基本上是随到随买。”孙涛说。
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地图,密集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将一个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串点成线。近年来,广东把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形成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高效便捷流动,黄茵最有获得感。她为澳门公司名下的商务车办理了开头为“粤Z”的内地牌照,每年只需备案一次,就可畅通无阻地从横琴、拱北和港珠澳大桥的3个口岸进入内地;随着“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实施,她个人名下的澳门车辆,不用申请加挂内地牌照,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从港珠澳大桥来到内地,比过去方便得多。
出行高效便捷,生活宜居宜业。离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不远,珠海市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了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主要面向澳门居民配售商业住宅,同时配套教育、医疗等设施。
去年底,黄茵在这里认购了一套面积约130平方米的房子,今年4月交房。6月,“澳门新街坊”项目的教育配套设施——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启动建设,预计2026年落成,将提供从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教育服务。
今年初,距离创业谷约两公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横琴医院正式运营,创业谷内的青年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7月,黄茵的健康体检就是在这家医院完成的。
黄茵说,来横琴创业后,她和公司内地职工一样,参加了横琴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享受各类社保待遇,“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医疗保险,体检、购药、看病都可以直接刷医保卡,非常好用。”
“围绕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特别是港澳同胞的生活重点诉求,大湾区内地九市加强生活配套服务,创新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政策举措,让港澳青年在这里安心创业、宜居宜业。”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说。
这段时间,黄茵正忙着装修横琴的新家,打算将来把孩子接到横琴上学,“在大湾区工作生活,我找到了家的感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02日 1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