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新科技 种田增效益

发布时间:2024-12-06 07:32:19 来源: sp20241206

  江苏省海安市品建村,季和农场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里,小麦长势喜人,麦穗饱满成型,即将进入收获期。然而,管理这么大片农田的只有3个人。这是如何实现的?

  这背后离不开新技术的助力。在季和农场的办公室里,农场负责人刘林打开手机,点击“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只见47块农田的信息立即呈现在眼前。

  小程序有什么用?一天夜里,海安市突然下起一场暴雨。很快,刘林便从小程序上收到一条预警信息:田间的液位已达到10.35毫米,急需排水。收到预警信息后,他并没有着急赶到田里,而是点击小程序上的“田间水阀”功能进行远程排水。随着农田沟渠中的电磁阀被一个个打开,不到1个小时就完成排水,小程序上也显示液位降至“0”。

  原来,在每块田边,除了安装高清摄像头,还配有一个集成式的传感装置:上方是用来供电的光伏板,中间的小方盒里装有超声波液位传感器和通信设备,最下端插进土壤的是可溶性盐浓度、土壤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这些监测设备就像农田的“眼睛”,将监测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至后台的“大脑”,汇总分析后生成预警指令。

  在这片农田里,“黑科技”远不止这些。“每年4月初小麦施肥时还会进行卫星遥感巡田。”刘林点开小程序的“卫星巡田”功能,随即出现一张实时更新的“苗情图”:大多数田块都是深浅不一的绿色,只有少数是黄绿色。“绿色代表田块长势很好,颜色越深表示长得越好;如果出现红色,就意味着需要补充营养了。”刘林说。

  但是,通过卫星遥感巡田只能对作物情况了解个大概,要想掌握更精准的信息,还要依靠其他“黑科技”。在季和农场,今年新启用的多光谱无人机,能从农田的实时高清影像及多光谱数据中,“看清”作物的生长情况和营养状况,进而生成施肥方案,并直接导入植保无人机中,实现自动化导航和精准化施肥。如今,该农场稻麦亩均产量达1300斤,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海安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稻麦周年单产连续18年位列全省第一。”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周卫介绍,2023年海安市启动“数字农场”项目。全市56万亩农田已全部接入卫星巡田系统。应用“数字农场管家”小程序的首批46家农场,一年来亩均增产30斤、节约成本100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6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