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45:01 来源: sp2024112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
如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怎样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如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
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
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问:《决定》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如何理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既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是加快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决定》提出,“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这要求我们根据各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特点和优势,实行差异化定位,在明确职能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协同合作,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具有学科领域全、创新链条全、保障体系全的体系化优势和成建制、有组织、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以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持续调整优化定位和布局,打造一支勇于担当、能打硬仗的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产出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
聚焦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
有组织推进基础研究
问:《决定》提出,“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将如何落实这一部署要求?
答: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随着大科学时代来临,基础研究中科学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越来越高,科研活动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通过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制定并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条”,积极推动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围绕《决定》部署要求,中国科学院将立足自身优势,抓好贯彻落实。
在选题机制上,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背后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原理问题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科技难题,扎实做好战略研究和前瞻谋划,加强与重点区域和领军企业合作选题,制定并更新重大需求和前沿问题选题清单,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快实现基础研究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
在组织模式上,将以重大任务为牵引,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依托,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同时,继续加大力度遴选和支持一批有潜力、敢创新的基础研究领域优秀青年团队,给予较大力度、较长周期的稳定支持,提供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促进重大原创成果产出和拔尖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在管理方式上,将依托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强基础研究经费、项目、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的一体化配置和协调联动,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特区”。同时,逐步提高对高水平基础研究机构和团队的稳定支持力度,并加强对投入绩效的监管,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十年磨一剑”。
集中优势力量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问:围绕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国科学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决定》提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这些部署要求我们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是策划组织好大任务。围绕支撑发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强引领力,重点聚焦“卡脖子”问题突出的领域、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领域,以及重要科学前沿和未来技术方向,持续策划凝练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通过重大任务牵引,不断调整科研布局,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产出重大创新成果。
二是充分利用好大平台。随着科学研究不断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科研任务的复杂度和系统性不断增强,迫切需要发挥重大创新平台的关键支撑作用。我们将充分用好中国科学院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学数据中心、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各类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开展高水平科研仪器自主研发,助力高水平成果产出。
三是集聚整合好大团队。围绕大任务、大平台,组织院内优势力量,开展跨单位、跨领域、跨学科“大兵团”作战。同时,主动联合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其他主体,积极探索需求对接、优势互补的协同攻关模式,打通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到应用推广的创新链条,探索企业“出题”、共同“答题”的融通创新模式。
深化综合改革
科教融合育人
问:《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国科学院在深化综合改革、科教融合育人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有基础、有条件探索新形势下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
一是紧扣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当前紧迫需求,以自然科学和工程科技领域博士研究生为重点,自主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专业精深、创新活跃,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布局与重大任务部署协同联动,以任务带学科,以学科育人才,建立完善学科专业快速响应机制,以及研究生招生指标调整与重大任务部署实施的协同机制。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分段式”培养的界限,突出贯通式培养,强化研究式教学和个性化培养,促进“科”与“教”双向融通,努力实现“科”“教”全链条、全要素、全主体深度融合。
健全分类评价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潜力
问:《决定》提出,“深化科技评价体系改革”。中国科学院将采取哪些举措?
答: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潜力、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将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
完善使命导向的研究所评价。在评价指标设计中,更加突出院属研究所在组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开展重大原创研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进展和成效。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坚持择优择重、奖优罚劣,以评价“指挥棒”引导研究所更好聚焦主责主业。
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结合从事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人才特点,按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保障4类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试点,支持院属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分类评价机制,实现“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
优化科技项目评价机制。结合不同科研项目的定位目标和规律特点,明确差异化的考核评价重点,在项目策划论证、组织实施、阶段考核、综合绩效评价等环节,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专家评议、奖惩激励等机制,提升项目经费绩效。建立健全非共识项目评价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促进重大颠覆性成果产出。(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记者张泉)
(责编:乔业琼、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