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00:28:16 来源: sp20241125
哈佛女孩刘亦婷,最近又上了一次热搜。一篇题为《哈佛女孩成为美国普通中产,这场持续25年的鸡娃骗局碎了》的热文,批评刘亦婷是第一代被“鸡”成功的娃,质疑其人生并不圆满。当年,《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出版不久,就获得了200多万册的销量,成为家长之间流传的“育儿手册”。如今,她从当年众星捧月的“天之骄子”,变成被讥讽的“普通人”,不能不说是一个颠覆。
“刘亦婷模式”退潮,并不等同于刘亦婷本人的失败。在当年的中国,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要出国留学并不简单,进入世界顶尖名校学习者更是凤毛麟角。无论是因为人生际遇的幸运,还是家庭竭尽全力提供的条件,刘亦婷的成长教育之路都称得上“人生逆袭”。公开信息显示,刘亦婷曾先后担任多家投资机构高管职务,还在母校成都外国语学校设立了“刘亦婷课外活动奖”,至今已颁发了18届。
应当承认的是,与《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相比,刘亦婷当下的生活好像有些“平淡”——她并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回国服务于祖国发展,更没有在美国社会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但是,哈佛大学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大概也就1000多名,其中能够成为顶尖科学家、知名企业家和重要政治人物的,也不过是其中的少数人。
中国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渠道更多元了,这是“刘亦婷滤镜”失效的根本原因。
刘亦婷在1999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此前一年,我国刚刚提出“985工程”,当年中国高校与世界名校的差距,是人所共见的事实。2023年,在具有较高权威性的QS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北大排名第12,清华排名第14,多所中国高校进入全球前300名。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质量,还是从科研成果产出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
家长们最关心的还是子女就业,如今,国内大部分企业在招聘时不再对“洋文凭”高看一眼。仅仅凭借一份留学履历,并不能保证毕业生能在国内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要与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的毕业生竞争,留学生恐怕也要拿出哈佛、剑桥这样过硬的海外学历。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也有更多机会凭借一张本土学历到海外工作,选择自己向往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仅仅是学历本身,已不能保证年轻人取得“成功”。哪怕是名校毕业生,如果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拿不出过硬成绩证明自己,毕业求职时照样会落后于人。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崛起,文凭不再是年轻人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些学历并不耀眼的年轻人,成为网店店主、网络主播、网络写手,在不同赛道实现个人发展。伴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技术人才的职业回报感和社会地位也不断增加。
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或完美方案。当初,《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纸风行,确实如不少人所批评的那样,带着浓浓的“鸡汤味儿”。刘亦婷成为“哈佛女孩”,离不开她家庭的培养,也离不开特殊的时代机遇,甚至也有个人的运气成分。随着“留学申请信息差”慢慢消失,人们也发现,出国留学与国内高考虽然不同,但也遵循着稳定的评价指标,进入美国名校学习并非“神话”。
但是,不同形式的教育鸡汤依然层出不穷,迷惑着舆论场和部分家长。比如,有自媒体博主动辄给家长和考生规划人生方向,鼓吹“学习××专业无用论”“选择××专业就高枕无忧了”;还有人喜欢传递教育焦虑,用“高中化”的思维看待大学生成长,忽视年轻人自由选择的意志。
其实,《哈佛女孩刘亦婷》当年受到不少家长追捧,与其说是他们认可并愿意实践哈佛大学所提倡的教育价值观,还不如说所谓“美国梦”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吸引力。随着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就,“美国梦”的相对魅力自然消淡了。
可是,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依然值得借鉴、吸收。与其纠结刘亦婷本身的生活境况,不如继续探寻,如何实现更理想的教育,让年轻人实现人生价值,让人类文明不断取得新成就。
不要忘了,开放、交流、合作始终是教育科学事业发展的关键路径。中国高等教育的自信,或者对于中国青年人才的自信,不必建立在贬低他国教育模式和成果的基础上。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这才是我们对于人才培养应有的价值取向。
王钟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