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4-11-25 23:42:59 来源: sp20241125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从上海启航,计划于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本次考察将重点实施3船(“雪龙”号、“雪龙2”号和“天惠”轮货船)、5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员海、南极半岛临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考察。

本次考察的最大亮点,就是要建设我国新的南极科考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后,将成为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科考站和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站,同时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科考站。

为什么要建新科考站?

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

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新的南极科考站?这要从其所在位置——南极罗斯海区域的地理和气候特性说起。

罗斯海是南极大陆所有边缘海里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湾顶纬度约为南纬78度,离南极点很近。中山站所在的普里兹湾湾底纬度约为南纬70度。

我国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分别位于西南极乔治王岛、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和南极内陆冰盖,相距数千公里。罗斯海区域与我国现有4个科考站所处的区域不同,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能够带来差异化的科考价值,是对我国现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补充,需要投入更强大的综合科学观测力量。

具体来看,建设新科考站意义重大。

首先,在这片区域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和观测监测,将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区域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与变化提供支撑。

“罗斯海区域之所以对于科学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是因为这里犹如一个‘冰工厂’,是整个南大洋海冰的一个重要产生地,也是南极底层水的一个关键起源地,具有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特征,将有助于科研人员探究南极变化与全球联动等重要科学命题。”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孙波说。

建设新科考站也是我国积极履行《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责任和义务的体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中国将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作出贡献,也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依托新科考站,中国将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及保障相关的国际合作,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极科考,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从我国第二十九次南极考察队首次进行选址工作开始,到第三十三次完成选址收尾工作,再到如今的建造阶段,我国极地科考人员付出了许多努力。中国第五座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将为中国人更好探索南极打下坚实基础。

新科考站怎么建?

“绿色考察”理念将贯穿建设过程

我国新的南极科考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海洋、冰川、生物生态等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据介绍,新科考站的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定向。

新科考站建设颇具挑战。南极环境恶劣异常,新科考站所在位置又是南极气候环境最恶劣的地带之一,超强、超干、超冷的风,给工程建设带来巨大难度,频繁的气旋和漂移的海冰也对航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承担新科考站的建设工作,成立了专门项目工程部,细化各阶段建设目标、关键路线、关键工艺、实施方案,以完成新站主体建筑为目标,根据南极现场特殊的海冰、气候、工程机械、作业窗口等实际情况提前制定预案演练。截至目前,已完成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装船等工作,预计12月中旬抵达新科考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绿色考察”理念将贯穿新科考站的建设过程。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工作人员将通过一体化设计统筹各系统,进行国内装配化定制及预拼装,集约化管理建筑所需材料,实现节能、节水、节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减少扰动南极现场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动范围,以达到绿色环保建站的目的。

考察还有哪些重点任务?

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

除了新科考站的建设工作,此次南极考察重点任务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介绍,首先,将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计划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临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同时,依托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张北辰表示,本次考察还将充分发挥国家平台支撑保障能力,积极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国产自主化装备试验工作,开展极地保障装备现场试验。

此外,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合作研究。将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并与多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2日 11 版)

(责编:牛镛、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