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神的鼻吸能量棒风靡校园 最需要“清醒”的显然并非孩子

发布时间:2024-12-15 13:14:47 来源: sp20241215

  对类似“鼻吸能量棒”等产品能否进校园,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该全凭商家和学生自觉

  “上学前吸一口,下课后吸一口”,近期一款名为“鼻吸能量棒”的产品开始在中小学校园流行。

  据报道,该产品外形像一根棒状的塑料管,里面多是樟脑、薄荷等成分,宣传的功效包括“上课防困”“快速开窍提神”等。从网友反馈看,目前这种“鼻吸能量棒”已在多地学生群体中出现。有家长在社交平台表示,“有学生已经上瘾,离都离不开”。

  外形多为吸引眼球的多巴胺配色,有薄荷、西瓜等多种口味,再加上鼻吸动作带来的酷感和刺激感,使这款产品戳中了学生的消费心理。未成年人的身心还不够成熟,好奇心和模仿性较强,在广告宣传和校园潮流的推动下,会激发更多人“尝鲜”体验的心理,“鼻吸能量棒”得以在学生间流行开来,甚至成为校园小气候里的某种“社交货币”。

  然而,这款产品的安全隐患却不容忽视。有专家指出,长期或大量吸入樟脑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而动不动就将异物往鼻子里戳,不但有细菌,也可能会破坏鼻黏膜等。可见,“鼻吸能量棒”并不像部分商家宣传的那样“纯净无毒”。

  此外,学生争相鼻吸上瘾的景象,容易让人联想到吸毒的场景。一些家长担心这会降低孩子对毒品的防范心理、更易落入涉毒陷阱等忧虑,并不多余。

  孩子也许一时兴起,为追求新鲜感“入坑”,但他们的鉴别力有限,往往只看到商家将产品呈现出光鲜的一面,看到身边的小伙伴都在玩,却无法及时意识到其中的隐患。事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关部门、学校和家长需要更加清醒,审慎把关。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生产、销售用于未成年人的食品、药品、玩具、用具和游戏游艺设备、游乐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不得危害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对类似“鼻吸能量棒”等产品能否进校园,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该全凭商家和学生自觉。

  例如,有关“鼻吸能量棒”是否有害健康、是否适用于未成年人等问题,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而不是一味听商家自说自话。考虑到现在这一单品的流行,监管部门不妨及时出手,针对这一品类进行全面、专业的调查评估,并对产品成分、使用年龄限制等设置更为明确的安全标准。如此,在更大程度上做好规范,避免一些问题产品堂而皇之地流入未成年人市场。

  如果出现学生时不时“鼻吸一下”的现象,学校和家长也有必要科学做好引导。事实上,剖析这类网红产品的过程,本身就能成为一场科普公开课。通过了解相关产品的成瘾机制、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孩子们不仅能做到心中有数,明白这一动作一点都不“酷”,从而在接触时更加谨慎,也会学习到一些基本的健康常识。

  对于一些孩子提神醒脑的需求,老师除了普及寻求樟脑等外界强刺激的危害,也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自然和健康的状态调整方式,比如适度到户外活动、安排一些课间小游戏等。相比于简单出台“校园禁入令”,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后,或许效果更理想。

  从萝卜刀到“鼻吸能量棒”,可以预见,未来,校园网红产品还会出现更多新的形式。对面向未成年人市场的产品,还需让各个环节的规范更加严格谨慎,让教育引导更为科学充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任冠青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