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08:27:08 来源: sp20241127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以山海之“特”因地制宜蹚出特色发展之路;寻找海洋与山区、沿海与内地产业互补空间,以山海之“合”跨区域协作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坚守主业、与时俱进,以山海之“韧”久久为功开辟发展新路径……迈上新征程,八闽大地继续奋力书写“山海经”的发展奇迹。
◇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的福建,拥有众多响亮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这背后,依靠的不仅是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更是念好立足特色资源、挖掘比较优势的“山海经”。
◇福建将准确把握新时代山海协作工作重点,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统筹发挥“山”的特色和“海”的优势,加快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事实证明,只要找准定位、精耕细作、持久发力,一招鲜也可以吃遍天。”
◇“念好‘山海经’,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间蕴含着立足现实的清醒、携手共进的情怀、久久为功的韧劲、与时俱进的智慧。”
山海纵横,气象万千。
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和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上,山脉重重,海洋广阔。山与海之间,民丰物阜,气象万千,文明丰厚。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斗转星移,“山海经”的哲学指引闽东百姓登山越海,将大黄鱼、食用菌等特色资源发展为富民产业,因地制宜书写了“弱鸟先飞”的传奇。30多年来,八闽大地山海携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省经济总量从不足千亿元到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达5.4万亿元。
2023年8月,福建省发布的《关于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时代山海协作,引导沿海地区民营企业有序向山区梯度转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格局,以山海之“特”因地制宜蹚出特色发展之路;寻找海洋与山区、沿海与内地产业互补空间,以山海之“合”跨区域协作携手走向共同富裕;坚守主业、与时俱进,以山海之“韧”久久为功开辟发展新路径……迈上新征程,八闽大地继续奋力书写“山海经”的发展奇迹。
位于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石碑(2023年12月7日摄)。林善传摄/本刊
因地制宜 一县一品
晨光洒在海面,万顷碧波间,一列列网箱如同阡陌纵横的海上农田,色泽金黄的大黄鱼悠然欢游,穿梭其间的渔民们徜徉在“金黄色的美梦”中。
这里是福建宁德,“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鲜为人知的是,位列我国四大海产之首的大黄鱼,也曾经历过濒临灭绝的岁月。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捕捞加之人工养殖技术缺失,野生大黄鱼资源一度枯竭。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
霞浦县盛产大黄鱼,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百姓在这一带搞好养殖,等于把半年的粮食都解决了。一次在霞浦县调研时,习近平说:“这是我们闽东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既要把它保护好,也要把以养殖业为代表的海上经济带动开发起来,让老百姓都富起来。”
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开启了人工养殖大黄鱼的先河。近年来,宁德与高校合作建设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大黄鱼遗传育种中心,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2022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占全国80%以上,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如今,在这片海上,有30多万人从事大黄鱼养殖及相关行业。闽东这尾鱼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鱼’‘振兴鱼’。”宁德市委书记梁伟新介绍。
宁德生于山海,却囿于山海。宁德90%以上面积都是山地,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近700座;岛屿643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作为“老、少、边、岛、穷”地区的典型代表,上世纪80年代的宁德,经济总量长期排名全省倒数第一。
路在何方?答案就在山海之间。
宁德蕉城区东北部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曾面对“地无三尺平”的窘境。在福鼎,习近平曾专门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这段话,记载在1988年8月11日印发的《福鼎通讯》上。
在重新梳理“山与海”的辩证关系后,习近平提出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思路,为宁德指明了一条“弱鸟先飞”的路径。
穷也山水,富也山水。“山海经”因地制宜,促进闽东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一县一品”模式。
沉睡的大山为之唤醒。赤溪村大力引进龙头茶企,实施畲村白茶产业园项目,合作推出赤溪乡村振兴饮品。如今,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白茶,白茶收入占全村产业收入的40%。
近年来,苍茫大山里建起了层层叠叠的民宿。随着杜家堡古民居群、云顶玻璃栈道、森林养生基地等特色旅游项目落地,四面八方的游客走进山乡,漂泊在外的赤溪人也加入返乡大潮。
田畴之上,五谷丰登;碧海之间,蟹肥鱼美……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乡村特色产业格局加快推进。2022年,宁德市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1.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到2025年,茶叶、水产品、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以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有望达2500亿元。
不仅宁德,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因地制宜抓发展是一条普遍原则。
金秋时节,正是蜜柚飘香时。在漳州平和县高寨村,漫山遍野的柚海中,一座座民居错落有致。站在村部的观景台远望,一条观光栈道蜿蜒在黄绿相间的柚林中,与半山腰的村落遥相呼应。
1996年10月21日,正在漳州调研的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访平和县果树良种场。
“柚子的品种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品种有什么特性?”“是感温还是感光的?”“农民种蜜柚有没有效益?”……他俯身进入柚林,一株一株察看,询问蜜柚产业发展情况。“这么好的品种,产品有市场,就应该放手大干。”他对随行的县委书记说。
昔日嘱托落地生根,开花结果。1996年,平和全县蜜柚种植面积仅为13万亩,产值1.6亿元。如今,平和县琯溪蜜柚种植规模已达65万亩,蜜柚延伸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创下全国同类品种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国内市场份额和出口量等多个第一。
“30多年来,蜜柚一直是平和的支柱产业。”平和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蔡荣生说,平和县90%的农业人口从事涉柚产业,农户收入80%来源于此。
安溪铁观音、古田食用菌、武夷山岩茶、连江鲍鱼……如今,人均耕地面积仅0.55亩的福建,拥有众多响亮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这背后,依靠的不仅是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更是念好立足特色资源、挖掘比较优势的“山海经”。
“我们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坚持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加快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明旺介绍说,如今,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
福建社科院研究员张文彪说,念好“山海经”,需要找到一条契合本地历史与未来发展的特色道路,这是一条依托自然禀赋、发挥资源优势的自力更生之路。
游客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乘船游览(2023年10月3日摄)。陈颖摄/本刊
协同发展 携手共富
三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中有这样一幕——来自福建的凌一农教授,与他的团队走遍了整个宁夏戈壁滩,挨家挨户送去蘑菇种植技术。随着越来越多贫困移民成了种菇人,蘑菇产业在戈壁滩上星火燎原。
剧中农技专家凌一农,人物原型就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浓浓山海情,源自27年前的一次牵手。
1996年,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决策。1997年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来到宁夏,深入西海固5个县访贫问苦,为谋划对口帮扶做调研、找思路,为闽宁扶贫协作殚精竭虑、倾注心血。
山与海,沙与林,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个省份,就此心手相连。
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约71%的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如何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一直是习近平心头念兹在兹的重大问题。
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亲自调研、科学谋划、全力推动,提出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指导原则,以及“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合作机制,为闽宁协作搭建了四梁八柱。
“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实现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优势互补尤为重要。‘山海之合’既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映照出‘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人民情怀。”福建省政府顾问李鸿阶说。
在枕山襟海的福建,山乡与海城同样书写着优势互补、共同富裕的答卷。
晋江,福建沿海经济最强的县级市;长汀,昔日贫苦的老区苏区。2012年,晋江和长汀因福建省委的“山海协作”决策而结缘。
十多年间,晋江市提供资金、技术、招商资源支持,重点帮助长汀县发展高端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同时积极鼓励晋江民营企业参与“山海协作”。目前,晋江籍企业家在长汀投资企业超百家,长汀的30家营收超亿元企业中有半数来自晋江,其中5亿元以上的晋江企业有7家。
两地之间的协作从经济拓展到文化,从生产走向生活。“近年来,晋江与长汀开展共享旅游景区合作。两地居民持身份证到对方景点旅游免收门票,大大激活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消费市场。”长汀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赖萍说。
两地对口帮扶层次不断提升,当拥有“滴水穿石、人一我十”气质的长汀,与满怀“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精神的晋江相遇,一对双子星隔空闪耀,红土地上崛起发展新希望。
“多年来,福建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书写山海答卷。念好‘山海经’,已成为福建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福建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孟芊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与海守望相助的故事仍在继续,演绎着山海协作的生动实践。
现年29岁的年爱霞此前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在离家2000公里的城市安居乐业。年爱霞家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17年从当地医学院毕业。
那一年,正值福州与定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第一个年头。福州在全国首开先河,拿出优质岗位,定向招收定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毕业生,到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经过层层选拔,年爱霞成为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卫生院一名医生。
近年来,已有380多名与年爱霞一样的定西青年入编福州事业单位,3000多人稳定扎根福州工作。
异乡逐梦的定西青年,也为福州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福州市每年用工量300万人,其中外省约80万人,来自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福州产业振兴的新动力。”福州市人社局二级巡视员王命瑞说。
东海之水润昆仑,南岭之绿遍戈壁。从产业互补到人员互动,从技术互学到观念互通……多年来,一茬茬青年走出戈壁荒原。与此同时,一批批干部奔向素未谋面的深山雪原。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到西电东送、东数西算……一系列跨区域资源调配重大工程的实施,正打破山海阻隔,让东部沿海与内陆山区在互通互补中走向共同富裕,让发展资源在充分流动中得到最优配置。
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的海参养殖区(2023年12月13日摄)。姜克红摄/本刊
久久为功 与时俱进
“扁肉是‘砖头’,面条是‘钢筋’,炖罐是‘水泥’,出门搞小吃,钞票时时进,农村日日新。”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沙县,这句顺口溜广为流传。一碗扁肉,一份拌面,持续搭建起属于沙县人的“高楼大厦”。
来自沙县夏茂镇的罗婵玉,至今记得20多年前和父母到泉州开店的日子。小小的铺子里,摆上四张桌子就开始营业,“日子忙得像陀螺一样,一刻也闲不下来。”
由于自古客商云集,汇集了南北风味的沙县小吃,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罗婵玉父母那一代沙县人靠着“一个煤球炉,两口钢精锅”,将传统手艺带出大山。“拌面扁肉”的味道迅速席卷大街小巷。
夏茂镇俞邦村老支书俞广清至今仍记得,1999年3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沙县考察时曾指出:“沙县小吃业的成功之处在于定位准确,填补了低消费的空白,薄利多销,闯出一条路子,现在应当认真进行总结,加强研究和培训,深入挖掘小吃业的拓展空间”。
多年来,沙县小吃坚持薄利多销的运营模式,选址不追求高档写字楼,而是靠近工地、工厂、火车站等“打工人”集中的场所;菜单上的品类虽然多了,但主打菜品“拌面扁肉情侣套餐”依然保持几元钱的亲民价格。
“小”产业做出“大”文章,除了精准定位,还在于坚持不懈。在敏锐察觉到沙县小吃发展潜力后,沙县成立了全国唯一由政府牵头的“小吃办”,对“沙县小吃”品牌进行标准化推广和运营。
2015年,沙县成立小吃集团,统一商标、服装、产品标准,并逐步推广中央厨房生产模式。如今的沙县小吃依然物美价廉,但早已摆脱“低端”标签。
“事实证明,只要找准定位、精耕细作、持久发力,一招鲜也可以吃遍天。”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主任张鑫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念好“山海经”,既要有因地制宜的精准施策思维、协同发展的大局意识,也涵括久久为功的发展定力。
“一年生产拉链7亿条,连起来可以绕地球5圈。”坐落在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的浔兴拉链,用30多年时间钻研一条不起眼的拉链,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
在晋江,“心无旁骛做实业”是企业家的标签。改革开放初期,依靠走南闯北的侨乡优势,晋江大力发展纺织、鞋服、食品等实体经济。经过40多年发展,如今的晋江已拥有51家上市企业,46个中国驰名商标,安踏、恒安、利郎、盼盼等品牌蜚声中外,成为民族品牌高地。
在担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和福建省省长的六年时间里,习近平曾七次到晋江调研,并发表署名文章系统总结晋江发展成就和实践探索。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与大家一道回忆起当年总结“晋江经验”,强调“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跋山涉水,贵在坚持。在晋江,无论是早期的鞋片、布片、纸片、薯片,还是新兴的芯片,当地企业都持之以恒把它们做到极致。晋江人始终着眼实体经济,经受住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考验和“快钱”“热钱”的诱惑,一心一意持续做强主业,发展势头经久不衰。
当晋江工厂机器轰鸣时,位于龙岩上杭县蛟洋工业园区的德尔科技有限公司纯化车间,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含氟特种气体充装、检验。
脱胎于水泥厂的德尔科技,如今已是一家半导体新材料企业。该公司破解了电子级三氟化氯、电子级一氟甲烷等13个半导体高端制程“卡脖子”材料技术难题,成为创投领域炙手可热的标的。
上杭县地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1世纪以来,上杭县依托当地丰富的金铜矿资源发展采矿业,经济逐渐起飞。但到了2012年,上杭县主导产业仍是“挖矿”和“开山做水泥”。
受限于资源依赖,一些地区困于山海,陷入经济学概念中的“资源诅咒”。跨越这一关口,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动的智慧。
为“腾笼换鸟”,上杭县主动转型,陆续关停大量“小散乱”水泥厂,从水泥、采矿、有色金属冶炼等产业中挖掘转型升级机遇,积极发展半导体新材料、锂电新材料等。
受交通条件、产业配套、人才资源等限制,山区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困难重重。县委、县政府领导担任“链长”,带头请专家作讲座,进企业做“学生”,学习产业知识,组织策划产业链招商图谱,引进并挂钩服务重点项目……上杭县将服务产业发展的干部锻炼成行家里手。
当地许多企业感慨,是主动求变的“产业服务力”让上杭突破了山区劣势,开辟出发展新路径。2012—2021年,上杭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位列福建县域第一。
“念好‘山海经’,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间蕴含着立足现实的清醒、携手共进的情怀、久久为功的韧劲、与时俱进的智慧。”李鸿阶说。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康淼 吴剑锋 秦宏)
在福建省上杭县蛟洋工业区内,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电解车间检修设备(2022年4月29日摄)。林善传摄/本刊
(责编:王静、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