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7:06:18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重庆2月24日电 题:“非遗被看见才能被热爱”:父子接力开拓梁平竹帘传承新路
中新社 记者 钟旖
迎着明媚的春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梁平竹帘)”的传承人近日忙碌起来。85岁的牟秉衡酝酿着下一幅大型竹帘画,50岁的儿子牟静平则扎进山乡寻找慈竹,为制作竹帘选材。
梁平竹帘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再画上精美图画的工艺美术品。其编织工艺起源于宋代,竹丝为纬、蚕丝为经,技艺流传千年,有着“天下第一帘”的美誉。清末民初,民间画师开始作画于竹帘,使其制品更加精美,一度蜚声海内外。
2024年1月,梁平竹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在竹帘上作画。 中新社 记者何蓬磊摄因精于绘画,牟秉衡18岁成为梁平工艺竹帘厂的第一批工人,也是梁平竹帘往昔辉煌的见证人。据介绍,在20世纪50年代,梁平竹帘的年销量可达几万张,顶峰时期员工超过300人。无奈的是,随着科技发展,大量现代工艺制品冲击市场,梁平竹帘也因制作工艺复杂、用途局限等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我对梁平竹帘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作为梁平竹帘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说,梁平竹帘不仅仅是一份工艺品,更是满载历史底蕴的文化符号。
从艺66载,牟秉衡结合竹帘特性,自创了喷、擦、积等多种绘制技巧,既能表现竹帘的工艺特色,又不失中国画的气韵。近些年,他不仅在大幅竹帘上挥毫,也会在屏条、扇子等竹帘小件上着墨。其工作室显眼处,摆放着一幅米老鼠竹帘画,见者不禁莞尔一笑。
2024年1月,梁平竹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展示大型竹帘画。 中新社 记者何蓬磊摄“为更贴近大众审美,我们会承接一些定制图案。”牟静平介绍,梁平竹帘要走向市场,就要创造更生活化、价格更实惠、更接近大众需要的作品。除了摆件样式,为孩子过生日准备的生肖画、为老人祝寿的吉祥画等产品一经推出,也受到青睐,“相比动辄上千、上万元(人民币,下同)的传统竹帘画,几百元的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牟静平投身竹帘事业也已30年,现为梁平区级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他不仅频繁走进高校、社区、商圈,出席各类节会、非遗展示体验活动,也常参与官方组织的交流学习,为新品设计找思路,比如兼具技艺和功能性的瓷胎竹编,启发他“非遗之间或可取长补短地大胆结合”。
“学无止境,我还在做很多尝试。虽然一切未知,但我们会一直努力。”牟静平表示,梁平竹帘是带有时代烙印的工艺品,确有与社会脱节的趋势,“我这一代要做的,是把它与时代再次衔接起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目前,牟静平已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分享传承动态,后期也考虑试水电商,进一步打开梁平竹帘知名度。
2024年1月,梁平竹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展示竹帘制作工艺。 中新社 记者何蓬磊摄在牟秉衡看来,创新融合固然重要,让年轻人看见老手艺的魅力也有助传承。这一两年,随着研学热的高涨,牟家父子与多所高校互动,欢迎五湖四海的大中小学生走进工作室,从破竹、抽丝开始观摩竹帘制作。每批数十人,常把场地挤得水泄不通。
“非遗只有被看见,才能被热爱。”记者想起到访“牟秉衡竹帘画坊”那天,身患感冒的老人仍坚持系上围裙,熟稔地取一截慈竹,划片、启篾、去节、分丝,短短一刻钟,竹简就化为细如发丝的竹丝,一气呵成,令人称奇。(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