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50年种粮的“加与减” 一代农人的“苦与甜”

发布时间:2024-11-25 11:57:53 来源: sp20241125

   中新网 温州2月18日电(周健 戴志胜 方孔德)“这麦子长得真不错。”春节刚过,在家闲不住的浙江温州瑞安种粮大户项宝荣又在农田里转悠,看一看1900多亩小麦的长势。跟着他的脚步,可见麦田如一张绿毯铺在大地上,一束束麦穗透露着新春的勃勃生机。

  “冬闲田”里种小麦,是这几年项宝荣增加收入的一项举措。2024年,他种植的小麦比去年增加了1000多亩。“去年小麦的价格达到1.43元每斤,政府还有种粮补助,所以说晚稻收割后种植小麦还是比较合算的。”他介绍道,种得好的农田每亩能收500来斤麦子,到5月初麦子收割后就种上早稻,一年下来,一亩田可以收三季农作物。

项宝荣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     方孔德 供图

  “精打细算”种粮的背后,是项宝荣多年来的经验积累。据悉,今年63岁的项宝荣从事粮食种植已长达50年。最初的几亩农田到现在的几千亩,从他的“种田之路”中可以窥见一代农人的“苦与甜”,以及中国“三农”工作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种田很苦,那个时候农机少,基本上靠人工插秧、收割稻子。”项宝荣回忆道,1996年,他用上了第一台粮食收割机,开启了水稻生产农机化作业的道路,而随着农田承包面积不断增加,他的粮食收割机也经历了五六次更新换代。

  2008年,项宝荣种植的农田就达到了3000多亩,长期雇佣60多名工人。“当时每天凌晨三点钟,我和家人就要起床为大家做早餐,最忙的时候工人达到了350多人,农场犹如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他表示,如今随着农机的大量投入使用,农场长期雇佣的工人减到了10多人,最忙的时候也不过100人左右,就可以顺利完成三四千亩的水稻生产作业。

  “现在种田靠机械,我们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轻松多了。”近年来,项宝荣在农机方面的投入达到了三四百万元,拥有4台收割机、5台插秧机、10多台耕作机械、17台烘干机,另外还有4台植保无人机。水稻生产从育种插秧植保到收割烘干入库,全程实现机械化作业。

  除了劳动力的转变,让项宝荣感受最深的还是政策方面带来的变化。2002年,由于种田效益低,一亩地的收入不足200元,许多农民进城打工,纷纷贴钱让项宝荣种地。项宝荣为他们代交农业税后,就可以免费种植农田。

  2003年1月,瑞安全面取消农业税,成为全国在农业税改革方面第一个“吃螃蟹”的县级市。2005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以及农机补助等惠农政策接踵而至,加之农田水利、道路等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种田有了另一番气象。

  如今,很多农户纷纷抢租农田,农田承包流转也从“买方市场”转入“卖方市场”,租金“水涨船高”,每亩达到了500多元,每年的“租田战”也成了种粮大户们的心头大事。

  “今年已经有3000多亩农田落实了,去年年底发放了200多万元租金,之后预计还会再落实一些农田。”有了“基本盘”在手,项宝荣的心里轻松了许多。据了解,他还在瑞安市外的一些地方种植水稻,譬如今年就在温州鹿城流转了1000多亩地。

  新春伊始,项宝荣除了照看好小麦外,也早早准备起了春耕备耕工作,计划3月3日就开始育种。“春节过后又开始忙起来了,能够在地里干活,我就感到高兴,浑身舒坦。”他笑着说。(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