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8 03:23:24 来源: sp20241228
传统元素与现代服饰结合,吸引喜爱国潮的人群“种草”,市场前景广阔
新中式服装火爆“出圈”,企业抢抓发展机遇
阅读提示
近年来,注重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新中式服装火爆“出圈”,吸引喜爱国潮的人群“种草”,带动了文旅新风尚,相关企业纷纷入局。专家表示,抢抓新中式服装发展机遇,要坚持本质为中,形式为新,让古典与现代保持深度链接,赢得更大市场。
穿着马面裙去参加毕业典礼,一身汉服游走在樱花林中,刺绣马褂休闲中透出一丝贵气……近年来,新中式服装火爆“出圈”。立领、方襟、盘扣、刺绣、织锦,种种传统中式元素走进日常生活,和衬衫、西装、一步裙等现代服饰相结合,吸引喜爱国潮的人群“种草”。
“种草”热潮蕴含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装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级别。
抢抓新中式服装发展机遇,专家认为,要从产品内核入手,推进传统服饰研究,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提高服装的时尚感和实用性。
新中式服装带动文旅新风尚
“洛阳让我人生第一次穿上了汉服,很有沉浸感,一下子就放松下来。”近日,珠海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身着浅蓝色立领对襟明制袄裙夜游洛阳,引发网友关注。
董明珠体验的洛邑之恋汉服馆坐落在洛邑古城南门附近,周边是汉服馆一条街,店内服装不仅有唐制汉服,还有明制、宋制、异域风情等多种品类。
时下,来洛阳体验汉服、感受古都“穿越”成为一种潮流。洛邑古城内,裙裾飘飘的游客,置身唐代酒楼、宋代商铺,不辨古今;社交媒体上,“穿新中式赏花”成为洛阳旅游的独特打开方式。除了“汉服+造型+拍摄+写真”一条龙服务,“汉服+演艺”“汉服+剧本杀”“汉服+研学”等全新业态组合更从多维度丰富了游客在洛阳的旅游体验。
谈及新中式服装火爆的原因,河南工程学院服装学院副教授孙有霞表示,在设计理念上,新中式服装更注重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借鉴了汉服中的某些元素,如立领、宽袖、对襟等,并进行现代化的改良和创新。“本质为中,形式为新,新中式的新,正体现在更加追求日常穿搭的简约与实用感,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完成对服饰的多元化探索。”孙有霞说。
“新中式服装火爆的背后,折射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邓兆萍认为,新中式服装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鲜活表达,根植于国人极高的文化认同感。
企业抢搭发展快车
马面裙也是时下的潮流服饰,由此带动企业产销两旺。据了解,作为马面裙粘胶长丝面料龙头企业,新乡化纤年产能高达9万吨。由于新中式潮流带动人造丝需求增长,该企业粘胶长丝各品种价格上调1000元/吨。
走进郑州大观国贸服装批发市场,女装店铺内模特所穿、“C位”所挂,目之所及,皆是新中式服饰。二楼的一家女装店铺内,负责人石千龄来回穿梭,为前来拿货的顾客打包。
记者在店内观察到,一单450元的交易在10分钟内达成。石千龄表示,店内日均营业额为7000元至8000元,有的顾客一次性提走近4000元的货物,足见新中式服装受到热捧。
据了解,3年前,该批发市场内经营新中式服装的商户数量寥寥无几,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几十家。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女装品牌企业也在悄然入局,搭上这趟新中式服装发展的快车。
新中式服装品牌萱妃雅运营经理武磊表示,为了迎合消费潮流,公司在被人们誉为“汉服之都”的山东曹县成立了马面裙加工厂;为了解决面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又在浙江成立了面料厂。春节过后,赶上马面裙销售热潮,订单源源不断,两个工厂加足马力,昼夜生产不停。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近3年来,新中式服装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5月以来,以汉服写真、新中式写真等为代表的国潮服饰写真搜索量同比增长超50%,相关评论量增长超320%,汉服旅拍新玩法受到众多年轻人追捧。
通过产业链协同找到更大舞台
被流行趋势眷顾的同时,新中式服装也面临着更具挑战的供应链和技术瓶颈。业内人士称,一方面,国风面料供不应求,市面上也存在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另一方面,新中式服装通常具有复杂的设计和独特的工艺,需要高水平的工艺技术和精细的生产管理。
“一个行业共识是,新中式服装商家应有自己的工厂,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产品和技术。”武磊说,因为新中式服装的加工环节相比其他服装要多一些,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出纰漏,品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强化产业链协同。
纺织服装一直是河南传统优势产业。2023年6月,河南将纺织服装作为千亿级产业链重点培育壮大;随后印发《河南省培育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加强供需对接,加大资源、技术、装备支撑保障力度,推动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表示,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新中式服装产业提供丰富的文化支撑和设计灵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服装品牌。
如何让新中式服装找到更大的舞台?李刚建议,一方面,要从产品的内核入手,推进传统服饰研究,培育植根传统、设计在线、品质优良的品牌;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抓住消费结构升级的新机遇,选用新材料、引入新工艺、运用新技术、制定新标准,不断提高服装的时尚感和实用性,让古典与现代保持深度链接,赢得更大市场。
(工人日报 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葛慧君)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