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0:30:12 来源: sp20241123
从北京东二环的朝阳门驾车出发,一路行至河北丰宁坝上草原,气温趋冷,车窗蒙上了一层白雾,窗外的高楼也逐渐变为农田和草场。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有很多人往返于这条路上。自1991年民建中央将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定为扶贫重点联系县起,不少民建组织的机关干部、挂职干部和民建会员都在路途中看过数十次这样的风景变换,“冷”,也就成为他们谈起丰宁时不变的开头。当下的丰宁,正处在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在冰雪覆盖的道路、农田和湖泊下,是当地人用双手、民建人用脚步创造的勃勃生机。
一座村庄的“民建元素”
四九寒冬,白雪皑皑。东起塞罕坝、西至丰宁大滩镇的国家“一号风景大道”两旁,绵延的草场和山脉都已被积雪连成白茫茫的一片。而万胜永乡的下洼子村,就坐落在这条银装素裹的大路上。
“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很多,拉货的大车特别多”,万胜永乡党委书记陈飞说,“以前村民出行就在这条路上走,经常出事。”
2022年,在辽宁民建的资助下,下洼子村在道路两侧修建了人行道,将人和车的路分隔开来。陈飞说:“这样村民就不用直接到大道上去了,就在墙外头走,出事就少多了。”
能不能修好路,是很多农村百姓最心心念念的事。和坝上的许多地区一样,下洼子村地广人稀,它的占地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但仅居住着五百余户人家,各家各户分散在不同村落中,一条大道,并不足以解决当地百姓的出行需求。
“村民走的巷道都是土路,到了下雨天,一踩一脚泥”,陈飞说,“去年天津民建捐款两百万,帮我们把巷道硬化成了水泥路,这样老人出门地也不滑了,开车来回也方便。”
道路两侧笔直向上的路灯,也是民建人的手笔。2022年,中华思源工程基金会向下洼子村捐赠了130盏路灯,原来每到晚上就漆黑一片的村落,现在走到哪儿都是亮堂堂的。
如今,站在空旷的“一号风景大道”上,向两侧望去,这座村庄的“民建元素”几乎随处可见。村委会屋顶的光伏发电板、铺着塑胶地面的篮球场、广场舞台上的电子大屏幕、标准化的卫生所,甚至路边种植的花花草草,背后都有民建中央和全国各省市民建组织的助力。
陈飞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形容下洼子村近几年焕然一新的面貌,而这样的变化,不仅存在于这一个村庄里。风景大道上的下洼子村就像一个缩影,映照着三十年来几代民建人与丰宁的故事。
1月25日,记者参观位于河北丰宁坝上草原的元始农业基地。主办方供图赤芍与燕麦
在距离下洼子村不远处,一幢写有“赤芍谷”的山门竖在公路旁。
现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雪原,但到了6月,粉红相间的芍药花竞相开放,整座赤芍谷就会变成一片花海。
而在那之前的春季,住在万胜永乡的孙凤霞会加入药农的行列里,到地上除除草、补补苗,每天的工钱大概在150元左右,干上两个月,能给家里增加八九千元的收入。
孙凤霞家里有二十多亩地,过去,家中以“种大田”为生,收成好的年头,一亩地大约能挣三百块钱。她说:“现在的地都流转到这儿来,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用是300块钱,再打两个月的零工,比之前挣的多多了。”
孙凤霞所说的“种大田”,指的是杂粮、胡麻等,坝上的农民大多都以种植这些农作物为主。丰宁地属承德,夏季是“避暑山庄”,冬季就是酷寒之地,这里缺乏降水,修建水利设施也比较困难,长久以来,寒冷、干旱都阻碍着农业的发展。
2021年,广州民建会员企业家黄耀辉投资建成了这座赤芍谷,从周边村落流转了1286亩土地,很多农民都从种杂粮转向了种植耐寒、耐干但经济价值更高的赤芍。“今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同时研究深加工的技术。”丰宁县副县长徐艳萍说。
但在坝上,更多人种植的还是燕麦。
“坝上地区种了四十万亩燕麦,但它的收益相对来说比较低”,徐艳萍说,“所以我们需要的,就是在改良品种、延长产业链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而对于有着强大专家资源和企业家队伍的民建来说,这些事,正是他们的长处。
位于坝上的元始农业基地里,高高垒起的燕麦堆正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这个就是 G5品种的燕麦”,公司董事长、民建会员王明远捧着一把燕麦说,“它的蛋白质含量高,是最适合做燕麦植物饮料的品种。今年我们收获了两千多吨,等到天气回暖就可以继续加工了。”
这个“供不应求”的新品种,便是经由民建中央帮扶、从中国科学院引进的改良品种燕麦。2020年,坝上还引进了一家民建会员企业,建起了燕麦加工厂,从销售原始农产品转向了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在民建人的参与下,新技术、新产业,正为丰宁的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被搅动的湖泊
在零下十五度的天气里,积雪覆盖了丰宁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也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层。
但藏在山脉之间的这两座湖泊,却有些许不同。它们的冰面沟壑纵横,好像被一只大手翻来覆去地搅动着,不断重复裂开又冻上的循环。
实际上,在这两座湖泊下,隐藏着六条管道和庞大的厂房,通过管道,水流时而被抽送至高处的湖泊,时而又倾泻到下游,冰层冻结又破裂,因此形成了千沟万壑的湖面。这里,就是投资192亿元、历经十七载建成的大型工程——丰宁抽水蓄能电站。
“对电网来说,抽水蓄能电站主要起到一个调峰的作用”,国网新源丰宁公司副总经理马雨峰说,“丰宁周边的风电比较多,但风电不受人为控制,当下用不了就浪费了。所以当电网有多余的电时,就给我们用,把下水库的水抽到上面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时,我们再把水放下来,驱动发电机供电。”
这座世界投资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在民建中央的推动下,现在已有十台投入了使用,每年能够为丰宁提供一笔很重要的财政收入,以它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则是丰宁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徐艳萍说:“我们的四个特色产业,第一个就是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要让清洁能源成为丰宁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
丰宁位于北京的上风上水处,距京直线距离仅有200公里,因此对企业的环保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这里很难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如何发展工业,是丰宁人几代以来都在面对的难题,而当下人们交出的答案之一,就是清洁能源。
在“风景大道”上,有村落聚集的地方,几乎就有安装在屋顶的光伏板。占地四千平方米的胡麻营镇农贸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安装了831块光伏板、每月能产出四万度电的光伏发电站。
“这座光伏发电站是江苏民建捐助建设的,每个月大概能为村集体提供一万五千块钱的收入”,胡麻营镇党委书记欧立国说,“这些钱的80%都会投入公益岗开发,比如帮村里扫个雪之类的,这样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也能找个活儿干。”
村集体光伏、户用光伏,在民建中央和各省市民建组织的资助下,丰宁的全部乡镇都已覆盖了光伏电站,电力收益则由企业和当地政府、百姓共享。除此之外,丰宁还将围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打造一个“零碳”产业园区。
“这个园区将以光伏、风机、储能、制氢四条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储能电池总装、光能光伏支架等14个装备制造项目的建设,推动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徐艳萍说。
民建人在丰宁
2018年,民建中央宣传部干部罗锋刚刚来到黄旗县的乐国窝铺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时,也对这里的“冷”深有体会。
“屋子里用的是电暖气,一开电费就哗哗地涨”,罗锋回忆道,“后来白天就不敢开了,只有晚上睡觉前开一会儿,屋里暖和了就关上。”
如今,罗锋已经结束了挂职,但他时不时还会回到村里走走。村口有一片山楂树林,是他和村民们一同种下的。他在回忆的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大家齐上阵,小心翼翼地扶着苗,慢慢地铲土,一棵棵地浇水,如同对待自己新生的孩子般仔细。”
距离乐国窝铺村仅几公里处的城根营村,也有过一位挂职干部陈博文,而在这个村的旁边,立着一座纪念“民建林”的石碑。在丰宁县委统战部工作了三十余年的魏国卿,是2000年9月民建中央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第一棵白杨树时的亲历者。
“这里原本是片荒地,沙石子多,种不了地,有的地方长些杂草”,魏国卿说,“当时我就站在这个位置,为民建的客人介绍丰宁的情况。”
二十四年过去,这里的白杨树已经变得粗壮而繁茂,魏国卿则刚刚迎来自己的退休生活,投入到《民建在丰宁》一书的编纂中。
这本书中记录的,有里程碑式的大事件——怀丰一级路的开通、抽水蓄能电站的并网,也有生活里的小故事——烧炕时不小心把房子点燃的老人家,顶着满脸黑尘接过捐款,还有三十年来魏国卿迎来、送走的一批批挂职干部和全国各地的民建企业家,他们都与丰宁人有着一段并肩而行的旅程。
在丰宁挂职过的23位民建干部中,副县长谭先将是年头最长的一位。2008年,他第一次来到丰宁,2021年,他又再度回到这里,看着新建的燕麦加工厂和赤芍园一步步成长,也奔走在各地的民建组织和企业之间。谭先将说:“十多年后再来丰宁,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翻天覆地”的下洼子村,则在2022年和不到三十岁的驻村干部李博方一起,开始了新的旅程。而在将近150公里外的下山嘴村中,吕令潇、陈咏、陈世荣几个年轻人也接过了驻村帮扶的接力棒,经历着“民建元素”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出现,也感受着一个更生机盎然的丰宁。民建人在丰宁的故事,也将由他们续写下去。(本文为“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侧记,该活动由人民政协网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支持)(完)(《中国新闻》报作者王曦泽报道)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