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9 09:37:58 来源: sp20241229
中新社 北京11月10日电 题:理解中国文化不应仅限于旗袍、中国结等符号
——专访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
作者 凌云
从拉美“文学爆炸”开始,以马尔克斯、胡里奥·科塔萨尔为代表的拉美作家作品享誉世界,亦影响着中国文坛。时光流转,近年来中国作家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也走进拉美,受到当地人喜爱。
中国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内涵丰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者,墨西哥汉学家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时认为,今天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应仅限于旗袍、中国结等符号,在译介过程中,需要更广泛地呈现中国文化的宽泛与多元。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你从事墨西哥汉语教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超过30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拉美现状如何?
莉莉亚娜:中国经历改革开放,敞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但此前拉美国家民众对其了解并不多。因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当出版社开始将中国当代文学介绍到墨西哥等国家时需要大力推广和宣传,译者需要做好翻译并增加备注。随着拉美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熟悉程度增加,对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愈发深入,这一变化也随之影响译者的工作。
如今,中国文学作品在拉美图书出版市场依然处于“接触阶段”。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有很多电话打到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咨询他的情况。而近几年中国当代文学在拉美已经积累了一批读者,他们以学习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的年轻大学生为主。但有点遗憾的是,目前拉美国家进口图书的整体价格还处于高位,没有完全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
观众在辽宁省博物馆参观“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黄金昆 摄我希望未来关于中国文学的课程可以走进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走进更多拉美高校,面向学生,培养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让中国文学的种子在这些青年中生根发芽,相信会影响深远。
中新社 记者:你曾提到,你的梦想是以文学译介等方式再造巴别塔,让中国文化真正走进墨西哥。为此,你做了哪些工作?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你如何理解和呈现中国文化?
莉莉亚娜:有时候译者更像一座桥梁,我们所做的不仅是文本、字词的翻译工作,更需要跨越社会、文化体现原作者的“声音”(作家风格和立意)。译者需要一辈子自我成长体会,不断精进业务能力。有时候我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再去读自己的译作,仍然可以看到很多不足,这恰恰是这份工作充满挑战和魅力的地方。
莉莉亚娜翻译出版的《当代中国小说集》封面。受访者供图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敲开了拉美世界的大门,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内涵丰富。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大城市工作,他们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乡村,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仅是旗袍、中国结等符号,它变得更加宽泛和多元,而作为译者我们需要更广泛呈现中国文化。
中新社 记者:在你翻译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现实题材。这些是否可以促进拉美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和发展变化的中国?你如何看待当代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莉莉亚娜:西班牙语和中文都不是我的母语,从事翻译工作,我曾对自己持怀疑态度。起点源于中国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作者幽默的笔触、故事背景以及个人情感,促使我开启了翻译之旅。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为背景,当时中国社会开始受到西方思想和事物影响,东西方交融,人们餐桌上的食物也发生着“碰撞”。也正是那时,我来到中国留学,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用自己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变化,关注着普通人餐桌的变化。
文学作品尤其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是让人了解一个国家重要的方式。区别于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强,更容易吸引不同年龄段和身份背景的人走进其中。我们常说讲好一个国家的故事,那谁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我想无疑是作家。中国当代文学是呈现立体、丰富、多元社会风貌的画卷,更成为一个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不少中国作家到访拉美,与当地读者交流互动。他们的作品在拉美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莉莉亚娜:越来越多中国当代作家来到拉美,与当地读者进行交流,这无疑是推广中国文学非常好的方式,未来也希望有更多中国作家走进拉美。
莉莉亚娜翻译的《我不是潘金莲》译本封面。受访者供图我在翻译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时,曾经将片段分享给不同年龄段和身份背景的朋友试读。有的人会被作者幽默的风格吸引,有的人会试想这样的故事是否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在同一部作品中,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内涵。但是受欢迎的作品也有共性之处,比如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在墨西哥受到欢迎,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墨西哥人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像。虽然社会背景不同,地名不再熟悉,但是跨越万里,还是能够读到直击人心的内容——原来大城市的年轻人,都在努力打拼,寻求更好的生活。
中新社 记者:中墨、中拉之间存在文化差异。作为译者如何跨越文化和历史背景?
莉莉亚娜:这件事本身是存在难度和挑战的,比如在阐述东方的“集体观念”和西方的“个人观念”等方面。有时候我们彼此之间有误解,往往是因为只看到了一个片面现象,而没有了解现象的成因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背景。
获得第50届全球生态旅游大使世界总决赛冠军称号的墨西哥佳丽玛丽亚(前左四)在南京学习书法,体验中国文化。泱波 摄很多人会奇怪中国为何几十年间发展如此迅速,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人勤劳、创新、创造等内在的品质。在跨越文化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不惜笔墨帮助读者将某一现象置身于大的背景之下,并进行深入阐述。我想这也是破解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钥匙”。
此外,中西语翻译人才培养是关键。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仅仅只是一个方面,相关人才要对于翻译职业本身感兴趣,还要基于两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全方面认知。成为译者并以此为职业其实是非常难的,但如果学习中文的人数增加,以及有机会到中国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人员基数扩大,未来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完)
受访者简介:
莉莉亚娜·阿索夫斯卡(Liljana Arsovska),墨西哥汉学家、翻译家,墨西哥学院亚非研究中心教授。于1981年至198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并于2002年获该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学位。编写出版了拉丁美洲第一部供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中文学习者使用的汉语语法教材——《实用汉语语法》(2011),翻译或主持翻译出版《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集》(2013)、《我不是潘金莲》(2015)、《一句顶一万句》(2014)、《我叫刘跃进》(2014)等文学作品。2014年,荣获第八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