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1:57:57 来源: sp20241223
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监护人应该承担的责任提出了要求,多位专家表示,家庭是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孩子沉迷网络、受网络中不良信息影响甚至遭遇网络暴力,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没收手机、断网、找平台退还打赏……在新京报记者采访的案例中,不少家庭也曾因为网络使用问题爆发亲子冲突。
“在网络素养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团队发布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报告》,在对报告作全方位解读时,方增泉如是说道。
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认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是“堵”,对家长及青少年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是“疏”,疏堵结合、家校社共同发力有利于“治标”又“治本”。
用网问题频繁引发的“亲子大战”
在一次激烈的母女争吵后,徐女士一气之下拔了网线;女儿沉迷于刷短视频曾经气哭了张女士很多次;马先生深夜偶然发现,儿子偷偷溜进姥姥房间把手机“顺”出来玩游戏至凌晨……在采访中,多位家长反映,即便家庭氛围和谐,因网络引发的“亲子大战”也并不鲜见。
目前,游戏、音视频、社交和直播是青少年接触较多的网络平台,也是容易发生用网问题引发家庭亲子冲突的关键。矛盾背后,是家长们对孩子上网安全的隐忧,尤其是担心孩子沉迷网络,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采访中,多位家长道出了各自的痛点:各种类型的短视频平台用吸睛、猎奇的内容让孩子们刷个不停,“撸猫的小视频一条接一条推送,孩子从小喜欢猫,不限制根本停不下来”;“青少年模式下,无法打开小程序,但孩子的一些作业得通过小程序提交”;“孩子青春期逆反,需要网络社交,说在网络上才能收获自信”……
毕女士去年的遭遇更为“惊心动魄”。因为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开始学做短视频,她便允许孩子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些自己的小创作,没想到被不法分子盯上,在评论区加儿子为好友,以各种名义向儿子要钱,每次几百元。偶然间,她发现孩子用绑定的银行卡已向陌生人转账逾三千元,询问孩子原由时,“他吓得‘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到现在也不肯提究竟为什么给对方转账,可能被对方威胁或者利诱了。”毕女士说道。后来,毕女士和丈夫搜集证据向平台进行投诉,在几个月内终于把钱追了回来,但孩子对这段被骗经历至今避而不答。提起这段经历,毕女士仍耿耿于怀,她的担心也并非个例。孩子因给主播打赏、买装备消费家长大额资金的新闻,也常见诸报端。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针对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多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网络游戏企业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的时长,法定节假日每日累计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累计不得超过1.5小时。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设立“网络保护”专章,成为了该法的一大亮点。同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
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在网络直播新业态迅速兴起时,打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一记重拳”。其中,在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并取消网站平台的打赏榜单,加强青少年上网高峰时段的管理。
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其权利
“《条例》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热点,即网络沉迷、不良信息侵害、网络欺凌等,但很多问题的核心在预防和教育上。”张海波表示,近年来出台的法律规定包括“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儿童信息个人保护”以及反对网络暴力等专项文件,往往是监管层面作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治乱的重点。但另一方面,“教育”也须是网络生态的治理手段。
“教育本身是未成年人保护的中心工作,从长远来看,‘堵’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手段,要治本,教育的预防作用就更为重要了。”张海波认为,网络素养教育非常重要,是网络时代重要的核心素养和基本素养。除了学校要提升网络素养教育之外,家庭中培养孩子健康上网的习惯非常重要,“家长意识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张海波说道。
从2006年起张海波便重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他介绍,随着媒介技术与媒介文化的发展,世界媒介素养教育大致经历了防御范式、甄别范式、批判范式和赋权范式四个阶段,总体呈现出不断超越保护主义的趋势。赋权范式认为“媒介素养是一种权益”,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要教导大众正确、正向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推理、传播和自我表达技能的发展来提升自主权。
“针对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赋予‘媒介接近权、有益信息的知晓权和参与权’的基础上,引导儿童全面参与,是网络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在张海波看来,当代少年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更是主动的使用者、参与者和创造者。调查也显示,在许多重要的数字技能方面,14岁的青少年都超过了他们的父母,因此,满足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需要,就要让青少年在参与中不断提升素养。
方增泉在基于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对青少年“赋权”“赋能”“赋义”。他表示,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其权利,家庭和社会不能剥夺这一权利,不能把孩子隔离于互联网之外,要通过“赋能”的方式,让其具备使用互联网的能力。
“赋义”方面,方增泉建议加强价值观教育,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让青少年可以在其中更多讨论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还要加强青少年注意力的管理和自我管理,加强其信息的保护能力,提高其网络形象的管理能力,警惕孩子在社交媒体中的数字压力。此外,在家长、教师等层面他也提出合理建议,以多方合力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
换个思路看青少年触网
提起“赋权”,女儿上六年级的张女士坦言,这是之前爆发亲子矛盾后的无奈之举。“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青春期逆反,她玩手机玩得特别厉害,把我都气哭了。”张女士回忆说,孩子先是迷恋于QQ,后来又开始刷短视频,被卸载之后又开始玩小红书,“被我发现后卸载了三次,最后一次藏得连菜单都找不到。”
提起和女儿的“战斗经历”,张女士哭笑不得。直到有一次,她发现女儿制作了一个视频,非常精彩,粉丝也增至近一万,张女士的“内心防线”开始逐渐松动,她意识到,网络也许并非“洪水猛兽”,“我妥协了,制作短视频、涨粉我都办不到,就换了思路,允许她玩。”
但张女士并非把电子产品交给孩子任由其处置,当她发现孩子控制不了上网的时间时,和孩子就合理分配时间做出了约定。通过正向沟通和疏导,母女俩约定了上网和学习的时间比重,如果发现女儿有沉迷的倾向,就找点趣事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看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信息,也会及时提醒孩子,孩子也能理解。
基于团队连续多年在全国青少年中做的大规模样本测量,方增泉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六个维度”: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网络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这也是衡量孩子网络素养的指标,他表示,事实证明,干预孩子网络成瘾或网络沉迷时,核心要素就是六个维度的提升,并建议家长们要建立一个让孩子自觉自律的共识,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学习的社区来使用。
方增泉表示,从上网时长的实际调研来看,平均每天上网1至3个小时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现在青少年不上网是不可能的,如果集中在一小时以下,他获取知识的视野和宽度是不够的,每天上网1至3个小时还是比较合适的。”方增泉表示。
家长首先要提升网络素养水平
父母学历越高,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越高;青少年与父母讨论网络内容的频率越高,网络素养水平越高;青少年与父母的亲密程度越高,网络素养越高;父母干预上网活动越频繁,青少年网络素养越低……记者注意到,在方增泉调研的家庭情况中,上述几个结论颇为有趣。
方增泉建议,家长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水平,如管理自己使用网络的时间、增强对网络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客观认识网络的利与弊,不能在孩子与自己使用网络时区别对待,要学会换位思考,认识到孩子上网的原因和需求,合理引导。
作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家庭监护和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提升家长网络素养的同时,平台企业也在发挥作用,与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条例》中提到,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服务提供者需设置未成年人模式,为监护人提供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网易相关负责人表示,网易游戏系统也在构建全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通过搭建和不断完善“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帮助解决家庭管理的难点、痛点。
家长登录平台操作,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询和管理孩子的游戏时间和消费情况,可以设置游戏禁玩、禁止消费,对孩子的游戏情况和行为直观掌控;当遇到防沉迷、未成年人骚扰、未成年人诈骗等相关问题,也可以通过平台咨询投诉、寻求帮助。截至目前,网易家长关爱平台已累计帮助超过10万名家长解决了孩子消费异常、时间管理、退款等问题。平台还邀请了教育专家入驻,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教育提供更多建设性思路。
抖音也为家长提供了安全管控工具,上线亲子平台和家长手册,协助家长对未成年子女抖音账号进行健康使用管理。2021年9月开始,抖音升级强化了青少年防沉迷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在该模式下,用户每天只能使用不超40分钟,且晚10点至次日早6点不能使用。家长除了可以灵活管控孩子的使用时长,还可以定期收到孩子的使用周报,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为了提升青少年模式主动开启意愿,抖音以泛知识、重教育为主来建设青少年内容生态,目前已覆盖科普知识、人文历史、绘本儿歌、安全教育等30余个细分品类,通过适龄内容匹配推荐,来满足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兴趣需求。今年9月,平台扩充了图文体裁,进一步提升知识性、百科类内容的获取效率。
“要多元共治,网络素养的促进是一个综合的治理体系,不仅涉及家长和学校,还有政府、社区、文化场馆的职责。”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条例》第二章第十七条提到了“监护人要加强家教家风建设”,但具体如何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地,比如学校的家长课堂,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建设网络素养课程等方方面面。
据公开报道,2023年9月16日,全国首家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展示中心在广州亮相,设于广州市少年宫内,旨在进一步提升拓展网络素养教育服务广度和深度。张海波介绍,研究展示中心的主要培养方式就是让儿童参与,设立了网络“小讲师”“小调查员”“校代表”,让孩子们自己调研网络的利弊,宣讲网络安全并对网络弊端提出调研意见,自主提高网络素养。“有些身教大于言传,确实可以惊喜地发现,孩子会主动教育家长要少玩手机,如何提高网络素养。”张海波说道。
作为社会大课堂的补充,这一“广州模式”如何推广,张海波也给出了经验之谈。他认为,单靠某个学校、某个职能部门的力量难以推进,首先要有赖于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文件落实普法工作,网信部门牵头、协同各方力量将基地落实,通过培训基地链接学校、家庭、社会,发挥枢纽作用,工作开展将更加清晰明确。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