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23:47:37 来源: sp20241205
看短视频,剧情中被或巧妙或生硬地嵌入商品;阅读公众号,会发现开头看似不错的文章其实不过是一篇推介稿;在微信朋友圈,不但有商品广告,还会不时出现微商的商品链接推送……如今,通过社交平台卖货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事情,不仅商品推介者不再遮遮掩掩,而且这种通过社交平台的销售行为,随着技术和算法的进步,正变得“无孔不入”,以明显或隐晦的方式影响着社交平台的亿万用户。
社交平台因其便利性,成为很多网络商家销售商品的渠道。通过社交平台销售本身无可厚非,但在这当中,一些商家存在夸大宣传、违规售卖违禁品、销售欺诈、售后服务缺失等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整体的发展环境。
夸大宣传和销售欺诈是比较常见的社交销售乱象。部分商家在宣传推广商品时,采用夸大或虚假的内容,诱导消费者“上钩”。按照他们的说法,网络推广必须夸张,否则吸引不了消费者。殊不知,这从一开始就突破了诚信经营的商业底线。夸大其词和销售欺诈的方法虽然水平低劣,但由于其操作简单、获利丰厚、被抓到后受处罚的成本相对较低,导致此类乱象在社交平台上屡禁不止。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在社交平台公然出售被明确禁止网络售卖的烟花爆竹、电子烟,甚至违禁药品等产品,利欲熏心到了不惜违法的地步。
社交平台不是法外之地,肆意侵犯消费者权益必须要付出代价,销售违规产品更是会受到法律制裁。针对上述社交平台销售中暴露的问题,一方面平台要认真担起责任,从源头上对有“劣迹”商户进行处理,该处罚的处罚,该清理的清理,不给“害群之马”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出售违禁品等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相关商户依法惩处。事实上,当前,有的平台已经开始制定相关规则进行规范,如通过明确账号注册主体为个人类型的将显示注册人真实姓名,机构类账号显示企业、机构名称,相关实名信息可在账号资料页进行查看等措施,增强头部“自媒体”账号可信度,便于公众对公共利益进行监督。
对消费者来说,在社交平台上购物也要有一定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商家的推介,要有辨别能力,不是什么都能买。网购时,消费者应选择正规的购物平台,不要私下联系,更不要直接转款给对方。同时,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网页链接,不扫描陌生人发的二维码。如发现被骗或遇到可疑情形,要注意保存好证据并及时报警。
社交平台销售作为新型经营模式,发展历史不长,有待完善之处还很多。但是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守法、诚信是不可突破的底线。合法经营,善待消费者,不作假欺人,不昧心骗己,社交平台销售企业才不会“昙花一现”。
(责编:史雅乔、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