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乱象调查:无资质野潜店低价刷客

发布时间:2024-11-17 03:08:07 来源: sp20241117

  脚被掀翻,头被按下水面,那一瞬间,陈萌萌的大脑一片空白。她本能地挣扎,但很快因为恐惧变得四肢僵硬,随后身体开始“抖得像筛糠”,只能任由潜水教练将她带到海底,再把她的腿卡在珊瑚上,打开鱼食,拿出设备拍视频。

  水压让她的耳朵感到不适,但她不知道怎么向教练表达。一直等待着拍完视频,体验结束,她才被拉回水面。

  今年1月在三亚后海村的体验,让陈萌萌“这辈子再也不想潜水”。两个月后,三亚警方发布犯罪团伙以非法手段强迫游客潜水拍照的通告,海南的潜水套路被揭开冰山一角。不少像陈萌萌一样在潜水时被坑的游客,站出来讲述自己的经历。

  而对于在海南潜水行业里工作了21年的杨帆来说,这样的事情他已经司空见惯——旺季用小伎俩快速“刷客”,淡季用二次消费高价返佣“抢客”。在日趋“内卷”的潜水行业,服务质量的下限被不断拉低,“规则缺失,就全凭良心。”

  “教练”不教水下手势 将游客按入水中

  今年1月,三亚市后海村的沙滩边,到处都是潜水冲浪的招牌。正值寒假,这里的夜市和酒吧热闹非凡,陈萌萌早就听说了这个小渔村烟火气息浓厚,特意和家人来到这里“打卡”。

  “要不要体验潜水?”村口的一家烧烤店里,摊主热情地和她打着招呼。“没有二次消费,”如果多花一块钱我就把烧烤店让给你们。”

  500元全面镜潜1小时,附赠8个视频8张照片——陈萌萌觉得这个价格很划算,她2009年在三亚和父亲潜过水,当时花了400元,不会游泳的她成功下潜。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她一直盼望着再次体验潜水。

  但潜水圈里的水,远比她想象的深。经过烧烤店老板推荐,陈萌萌来到一家潜店。店铺面积不大,30平方米左右,装修成海边小镇的清新风格,游客们进进出出。

  陈萌萌在店里换上潜水服,买了鱼食,和教练一起向海边走去。步行了大概5分钟就走到了灯塔码头。教练让陈萌萌坐在大号冲浪板上,由他拉着板子往海里游。

  陈萌萌心里开始打鼓,沙滩有点脏,有一些游客遗落的垃圾,向远处望去,没有一个人在这里下潜。15年前第一次潜水,她是坐着船出海的,这次她担心冲浪板随时可能被海浪掀翻。

  后来她才知道,这属于岸潜,潜水员在岸边游下海,这样可以省去租用游艇的费用,但注定不会潜太深。

  “我不会游泳,您一会能不能温柔点。”教练听后,只是看了看她,说了句“如果耳朵疼,就捏住鼻子鼓气”,没有教任何水下手势。

  游了十几分钟,教练停下了。穿戴好配重、气瓶、全面镜,检查完设备,陈萌萌还在做心理建设,就感觉脚被人使劲抬起来,整个人失去平衡一头栽进水里。随后教练跳入水中,他没有把她的身体扶正,任凭她尖叫着,把她的头按下去。

  在潜水教练杨帆看来,这种操作非常危险。他此前在一处大型景区里做潜水教练时,几乎每个月都能在公司里遇到因为过快下潜导致耳膜穿孔的游客。这些游客有些是因为身体素质问题,也有些是因为教练的“刷客”行为。

  近些年的三亚,潜水已经成为一项热门的体验活动。每到寒暑假和国庆节旺季,大潜水公司一天能接待上千名“体验潜”游客,小公司也能碰到几十上百名游客。杨帆记得,公司宣传体验潜的游客要在水下待30分钟,但旺季来了,游客在外面排长队,主管会催着教练赶紧把客源“消化掉”。

  “消化”的方式简单粗暴。“教练要想办法让游客自己提出赶紧出水。”杨帆说。

  体验潜的游客,很少有潜水经验,他们大多是第一次下潜,有的甚至不会游泳。教练会以很快的速度带游客下潜,这样游客耳朵由于耳压失衡出现疼痛,会提出想向上浮;还有教练会想办法让游客的半面镜进水,呛一口水,人就不愿意再潜了。

  圈内把这种操作叫做“刷客”。杨帆见过最多的教练,一天能刷30多个客人。

  “潜水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即使是体验潜也是如此,下水前的培训是保障安全的基础。” 三亚市潜水行业协会权威人士说。

  潜水分为体验潜水和潜水培训。后者较为专业,体验潜则是大多数潜水爱好者的入门选择,也是海南绝大多数潜店运营的项目。

  2020年印发的《三亚市潜水旅游服务规范》中明确,体验潜水教练应对照着《潜水常用手势图形符号》教授潜水手势,必须让体验者牢记上升、下潜、OK、耳朵疼四种手势,了解空气耗尽、停止、身体冷等其他手势后,才能下水。

  但为了“刷客”,这些下水前的基本培训常常被简化,或者干脆直接省略掉——潜水者只需要学会上升手势,告诉教练尽快结束潜水即可。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游客评论,在海南参加体验潜水前,教练随便讲几句,甚至有的完全没有做过安全教育。“教练不教你呼吸,直接拖你下水,想让你买全面镜。”一位游客留言道。

  杨帆告诉记者,这些“刷客”的套路,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成了一些教练的“职业习惯”。在水下陈萌萌勉强摸索出了呼吸的方法,但摆拍完照片她匆忙被拉了上来,潜了短短十几分钟。她记得,浮出水面后,听到教练和另一个教练炫耀,“如果我不按她,她能这么快下去吗。”她不敢吱声,坐在冲浪板上因恐惧紧张,恶心得想吐。

  潜水行业快速发展催生“低价抢客”

  在海南,到底有多少符合资质的潜水教练一直是个“谜”。潜水教练李宏遇到过当地水性好的渔民做教练,也遇到过毫无潜水教练资质的“教练员”。一位与潜店合作紧密的民宿老板告诉记者,很多潜店都拿不出来正经的潜水教练证,“这些黑教练在三亚很常见。”

  记者以游客身份与三亚一家潜店沟通时,运营者拿着相当于进阶学员证的证书当教练证试图蒙骗记者。“拥有这种学员证的人不能独自下潜,如果自己玩潜水都需要教练员跟着,更别提带游客了。”杨帆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具有教练资质的潜水员活跃在市场上?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业者,都将其归结于行业的急速扩张。

  2003年杨帆刚入行的时候,三亚年接待潜水游客近百万人次,光是三亚西瑁洲岛就能接待20万人次,让这个小岛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潜水基地”。那时,游客戴好面镜背上气瓶下潜,做一次体验“水肺”潜水的费用就在三四百元以上,加上水下摄影更是800元起步。

  据中国潜水运动协会统计,我国自2006年开始,体验潜水服务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2010年体验潜水业务收入为4.5亿元。

  据海南日报2015年报道,三亚12家潜水企业全年接待潜水游客约150万人次。庞大的游客量和可观的利润,吸引着大大小小的入局者。

  在李宏看来,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并不高,装备、游艇都可以租,教练也因为季节性原因只需短期合作,节省人力成本。甚至有一些个人教练,只需要一块冲浪板、一套装备就能招揽“岸潜”生意。

  参差不齐的入局者多起来后,竞争开始白热化。不合规的教练只是体现之一,另外一个明显的变化则是“价格战”。

  “海南旅游的淡季与旺季区分明显,旺季俱乐部赚得盆满钵满但教练不够,淡季游客不够所以开始疯狂打价格战抢客。”杨帆记得,近十年间,一些俱乐部为了获取客源,已经开始“0底收客”甚至“负底收客”了。这是旅游行业里的“黑话”:假如旅行团接待客人的成本是3000元,却以1000元卖给游客,中间的差价和利润要通过带客人去购物店二次消费来填补。

  潜水也是如此。按杨帆的经验,一次体验潜项目,正常市场价是400-600元,加上拍照价格在700-900元,如果俱乐部都按照这个价格售卖,客人不需要二次消费商家就能获取利润。但商家为了获客,把社交平台上的价格调得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了大量的“0元潜水”。

  这些低价俱乐部的利润会从游客的脚蹼、咬嘴、面镜,或者拍照服务上获得。咬嘴的市场价是30元,一些商家会提高到50元,还有一些商家会把咬嘴、脚蹼、全面镜、鱼食打包卖四五百元。

  为了获取更多游客,民宿、游艇的经营者都成了潜店的销售员,只要销售员推荐顾客购买了潜店的拍照服务、全面镜、脚蹼,就能从潜店那里获得返佣。水下拍照的返佣最多,甚至能达到60%。

  因此,返佣成了潜店除去教练、器材之外的另一大成本。这时候游客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购买了二次消费项目。

  记者以游客身份询问潜店,大多数潜店宣称游客体验水肺深潜的水下时间可以在25至30分钟,可自愿选择是否租用全面镜。但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上评价,实际潜水时间不到20分钟,且被以各种理由推销全面镜。

  “教练说不会陪我们在水里浪费二三十分钟,暗示让我们购买全面镜。”一位游客留下评论。另一位游客在听到“店里半面镜会漏水”后租用全面镜,后来查询发现潜水用半面镜足矣。

  拥有200气瓶潜水经验的孟琳还记得在海南第一次潜水的经历:在她的头被教练按到水下3米的那一瞬间,耳朵像是炸开了一样,她忍不住疼痛,赶紧打着向上的手势。

  “你只潜了5分钟就这么难受,根本不适合潜水。”教练给狼狈呼吸的孟琳做出快速认定。后来,在东南亚系统学习潜水后,她明白了,自己被粗暴对待大概率只是因为当时拒绝了600元的水下摄影服务。

  类似的经历也发生在徐乐身上。2016年在海南,他也拒绝了200元的拍照服务,然后被按进了水里。“半面镜没给我戴好,我呛了几口水赶紧上岸了。”

  陈萌萌还记得三亚后海村热情推销潜水项目的烧烤店老板。在离开潜店前,她记下了门口的牌匾,想在社交平台上写一条差评。结果当天检索时发现,这家店早已被标注“歇业关闭”。

  没有资质的野潜店和教练

  事实上,国内对潜水业的规定并不少。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通过《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管理办法》,并在第一批项目公示中就将潜水纳入其中。这意味着,凡是经营潜水活动的企业,都要具备“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高危证”)。没有高危证属于擅自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地方人民政府体育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改正以及罚款。

  海南的规定比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更加具体严格。2015年,海南制定《海南省潜水经营管理办法》,要求申请潜水经营必须取得“高危证”,商家必须配备20名以上的潜水技术指导人员和6名以上的救助人员,潜水人员与潜水技术指导人员的比例为1∶1。

  “规定在那摆着,可是绝大多数潜店根本达不到。”2015年,为了赚得多一些,杨帆也开始开办潜水俱乐部,但那时候行业的合规门槛已经达到了“天花板”。

  办理高危证的前提是拥有相应的经营场所,对潜店来说,就是室内的潜水场馆或者户外海域的使用权。在海南,户外海域使用权需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来获得。

  2021年,万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拍卖“网红岛”万宁加井岛近10公顷的旅游娱乐海域使用权,起拍价405万元。一家旅游开发公司以1.03亿元的价格拍下,用海期限为25年。

  “除了大的旅游公司,没有小俱乐部或者个人能有这个资本来竞拍海域使用权。”杨帆说。

  “海南有很多野潜店,他们都没有高危证,但因为价格便宜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一位旅行社产品经理告诉记者,她所在的旅行社已在海南运营了将近30年。“这种野潜店带客人下水,如果客人出现在水下被珊瑚割伤等问题,潜店都不一定会负责的。”

  相比野潜店来说,有高危证的潜店通常收费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相对有保障的服务。“正规潜店一般都明码标价,二次消费的情况少。”杨帆说。同时,正规潜店会给游客购买保险,潜水前的培训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受伤。

  据三亚市潜水行业协会权威人士介绍,目前在三亚,只有12家潜水经营场所获批高危证。

  “俱乐部如果想合法经营潜水,需要和这12家有高危证的潜水经营场所合作。潜水培训是按学员数量单次租用,但体验潜水一般按年租,业内的价格都在每年百万元以上。”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权威人士所在的俱乐部,因为没有办下来高危证,后来也放弃了体验潜水这块业务。“成本太高了。”

  为了节省这部分成本,大多数小潜店都会在没有海域使用权和高危证的野潜点做经营。

  记者以游客身份咨询一些小潜店,有的潜店以营业执照经营范围上的高危险性体育运动假冒“高危证”,也有潜店明确表示“暂时没有高危证,如果有监管人员来查,口径一致就可以”。

  杨帆并不想“裸奔”,但没有高危证,做体验潜水和潜水培训都是违法违规的。“我们不想违法但又没办法。”在潜水圈里,这些没有高危证的俱乐部被称为“户外”俱乐部或“户外”教练。

  杨帆和李宏都是如此。疫情时,李宏从东南亚的潜店回国做教练。“有人没有高危证但是也想好好带客,但也有人有另外一套思路——既然我怎么做都是违法,干脆就随便把游客带下水涮一涮就上来。”

  怎么减少这些行业乱象呢?在三亚市潜水行业协会的权威人士看来,亟须解决中小型潜水企业从业身份合法性的问题。

  “我建议政府划定一块公共海域,由政府管理,收取合理的海域管理费,让中小型潜水企业入驻,打造‘潜水产业园区’。这样既能统一管理,提升潜水品质,遏制价格乱象,又能解决潜水市场从业合法身份问题,还能推动潜水产业发展。”上述权威人士说,“这样大家向上卷口碑服务而非向下卷价格。一方面监管了中小企业,一方面让市场活泛起来使得大企业更加有动力引领行业发展。”

  即使是潜水行业协会的人也常常会感到无奈,看到一些商家粗暴对待游客,他们也会打12345举报,但这很难改变行业现状。一旦海南潜水出现负面事件,整个行业都会受到重创。

  7月20日,“三亚发布”发文,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已联合省公安厅等部门,深入三亚等地开展潜水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此次专项整治工作为期半年,将重点整治潜水市场中存在的虚假宣传、未明码标价、强迫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打击无证照经营、无资质从事潜水活动以及诱导强迫游客水下拍照等非法交易行为。

  暑假期间,海南的潜水也迎来了旺季,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赶来。杨帆清楚地知道,潜水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在薄利多销。他希望,未来行业能够更好,游客不用出国,就能体验到最好的潜水。

  (文中陈萌萌、孟琳、徐乐、杨帆、李宏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