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4:56:55 来源: sp20241206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发展的根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二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既是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的关键,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科技创新取代土地、劳动、资本等初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处在全球科技创新的高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瑞士、瑞典、美国、英国、新加坡、芬兰、荷兰、德国、丹麦、韩国位列2023年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前10位,在基础共性技术、重大关键技术、未来前沿技术上具有很强的创新优势。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1年,高收入国家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发达经济体保持强大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80%左右,技术进步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面对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增长动能减弱,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新增长动能形势紧迫、至关重要。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我国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条件不断改善,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支撑。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到2.54%。目前,我国拥有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等全球顶级科技创新集群,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的111人次增至2022年的1169人次,排名世界第二。同时,我国以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主的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关键技术领域追赶步伐加快,新兴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短板正在逐渐被补齐并在部分领域锻长。综合来看,我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技术突破积厚成势,为产业结构升级、路径模式转型、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固本培元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迫切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固本培元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能力,提升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发展优势、产业结构、路径模式的深度转型调整时期。放眼全球,我国产业体系优势独具,科技创新势头向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既具有深厚坚实的基础条件支撑,也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需要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是制造业的基本盘、参与国际竞争的“压舱石”,但是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供给不足、发展模式粗放、要素约束趋紧、出口市场冲击等问题,亟待重构发展路径模式、重塑产业竞争优势。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效率效益问题。2023年,我国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6%,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为2.57%,纺织业为3.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4.24%。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需要在技术端发力,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创新突破,全面推动技术、工艺、装备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拓展增效率、提品质、优结构的发展空间。只有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才能实现传统产业“向上”“向优”“向新”“向绿”改造提升,更好满足高端化品质化差异化市场需求。
实现产业自主可控亟待科技创新攻关。受压缩式工业化进程和嵌入式国际分工合作路径影响,跨国企业在产业链治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些技术难度大、市场壁垒高、产业生态封闭的高精尖产业被一些发达国家牢牢掌控,我国重点产业在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核心材料、基础零部件上对外依赖度较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存在安全风险。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为24590.7亿元,远超集成电路出口额。而要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关键还是要缩小国内外技术差距,在突破“技术关”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品质关”“市场关”。只有深化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整合,狠抓“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产业—市场一体联动,才能打通产业断点、畅通协作堵点、补齐发展薄弱点,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护航。
布局产业新赛道依赖科技创新突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兼容性大大提高,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周期大幅缩短,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大势。新一轮产业发展竞争立足于科技创新竞争,而科技创新只有转化为产业赛道优势才能释放最大增长潜能。随着全球经贸分工格局深度调整,产业新赛道既是各国加快布局、角力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我国实现赶超、赢得领先的机遇窗口,对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破以往国际分工体系制约、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至关重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密集、跨领域融合等特征,抢抓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新能源、数字信息等技术创新窗口,一体布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能够形成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再到市场应用的全生态发展优势,培育更具主导性和话语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产业。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耦合发展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化全链条部署、全周期协同、全生态建设,抓住关键环节、核心领域,打通制约科技产业一体化的关键堵点,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协同发展。
全链条部署创新链产业链。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突破叠加机遇,前瞻布局、一体打通科技创新、生产制造、市场应用等环节,破除全链条全周期合作的障碍堵点,深化跨领域跨环节协同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化导向,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缩短先进技术产业化、生产制造规模化的时间周期,推动新增长点尽快上体量、成规模。
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优势企业向创新引领型企业跃迁升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补齐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增值服务、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的短板,提高产业链治理能力和国际竞争能级。发挥创新引领型企业的牵引作用,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关联,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带动配套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升级。
扩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强应用场景牵引,促进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创新产品首试首用,在真实场景中加速技术的扩大应用和迭代升级。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为创新产品技术迭代和性能升级创造足够的市场空间,在更多领域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优化新兴领域竞争发展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政策,对新兴领域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激发各类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推动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引导各地结合自身优势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攻关和产业创新布局,防止在部分新兴行业出现重复布局、内卷式竞争。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泉红、研究员徐建伟) 【编辑: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