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1 04:15:06 来源: sp20241231
董礼涛在检查铣床刀具磨损情况。
【绝活看点】
董礼涛,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重点工程分厂铣工。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同样的机床,普通铣工能将孔洞尺寸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而董礼涛可以控制在0.01毫米以内。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重点工程分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件飞转。铣工董礼涛正在操作铣车加工中心机床,他时而紧盯操作屏幕,时而认真观察铣床上铁屑流出的状态,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今年52岁的董礼涛,17岁入厂,从学徒做起,在这一方车间里,一干就是35年。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经常主动钻研特殊产品的加工件,提出自己独创的加工方法。很快,他就成了创新工法的“新秀”,多次获得厂里技术比赛的冠军。
27岁时,董礼涛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代表公司参加各类职业技术大赛,在磨砺技能中不断成长。
2007年,中国首台真正意义上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成功问世,而这台汽轮机上的叶轮,正是由董礼涛加工的。
“各种要求非常严格,图纸上的标注密密麻麻,而且原材料有限,一旦出错,连从头再来的机会都没有。”董礼涛介绍,他所在的加工区,处在叶轮生产十分重要的环节,负责精深加工,也是加工中难度最大、最考验技能的环节。
“那段时间,师傅总是眉头紧锁,一直在琢磨。”董礼涛的徒弟李昊说。
2020年,重型燃机制造是哈电汽轮机厂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我们需要在高压压气机的机匣上加工48个测温孔。然而在工期、工装准备、工艺方案等多个条件不满足的情况下,在直径1米的圆筒上要钻出直径1毫米、深度40毫米的孔洞,难度极大。”董礼涛说。
董礼涛研究后认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钻头。凭借着多年经验,董礼涛在刀具商店找到了一种能够实现40毫米孔深的钻头。一包20支,14元钱,7毛钱一支。
7毛钱的钻头,能用吗?有人质疑。董礼涛没有退缩,他尝试在工件上其他可加工的部位进行切削参数试验,顺利完成了加工。“想要提高效率、攻克难题,首先要从思想上创新,并且不断思考。”董礼涛说,“所有的创新都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源自日积月累的钻研。”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了董礼涛绘制的工艺草图,上面记载着他多年来积累的铣床加工技法,每一张纸、每一组图都饱含着他的心血。每当新任务下达到车间,公司生产一线的铣工们便会第一时间拿出这些实用资料悉心研读。部分纸张已经泛起了毛边,那是工人们时常取用的痕迹。
2006年,为了让更多铣工学会创新制作技巧,董礼涛在分厂组建了“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后发展为“董礼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如今,工作室已有52名成员,成员构成从单一的铣工工种发展到多个工种,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切磋技艺,遇到难题时,更能集思广益。在董礼涛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获得40多项专利授权,命名操作法3项,创新成果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到了师傅那里,他总能想出办法。”李昊说,在工作完成之后,董礼涛还会提醒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这也让他和许多年轻工人养成了勤思考的习惯。
重点工程项目,装备着他亲手参与制造的高性能主动力装置;秦山核电站650兆瓦核电汽轮机上,有他亲手加工的产品;西气东输国产首台30兆瓦燃压机组研制有他参与攻关的身影……从业以来,董礼涛先后取得20余项国家专利,完成技术创新3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数千万元。“能够参与国家重点项目,我感到很自豪。”董礼涛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20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