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1:51:36 来源: sp20241205
观众能以科考队员视角,全景式走进极地,观看“雪龙”号及“雪龙2”号劈波斩浪;2船7站大比例尺模型和国家极地观监测网首次集体亮相……6月28日,“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感知我国极地考察的艰辛不易和辉煌成就。
橱窗里,一本“中国南极长城站月报表”引起观众的注意。“这上面时间是1985年,到现在快40年了,挺珍贵的。”观众杨先生跟他9岁的孩子说。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91名队员以及海员官兵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出发,开始远征南极。考察队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以及中国第一个南极气象站——南极长城站气象站。首批南极长城站越冬队员完成了1985年全年气象观测任务。此次展出的“月报表”,正是该任务中形成的中国第一份南极完整年度气象观测记录。
迄今为止,中国已组织开展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在南极建立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秦岭站,在北极建立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全国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极地考察。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我国极地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措施得当,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极地科学研究水平持续增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说。
此次展览也对我国极地科考综合保障能力进行了充分展示。“雪龙”号船、“雪龙2”号船、中国南极长城站(1号栋)、中山站(综合楼)、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2船7站大比例尺模型及国家极地观监测网,首次集体亮相。
此外,展览重点展示新时代十年以来我国在极地海洋学、冰川学、生物学、气象学、地质学等多学科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极地工作者在考察中使用的部分科研设备、标本样品等。
“中国极地事业发展始终把极地科学研究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战略服务,并惠及国际社会。”刘顺林说,40年来,依托陆—海—空—天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建设,我国在极地科学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对极地系统变化的认知、评估与预测能力不断提升,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了中国贡献。
“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极地工作者的无私付出。”刘顺林感慨道,一代代极地工作者与狂风、巨浪、暴雪、严寒和冰山搏斗,展现出了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造福人类的精神风貌,在冰天雪地中铸就了荣光。此次展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呈现了考察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态。
在展览的沉浸区,观众可以全景式走进极地、走近中国极地考察,感受南极大陆凛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浑白的“白化天”,欣赏滑行迁徙的企鹅和怡然自乐的海豹,近距离接触绚丽的极光和翱翔的“雪鹰601”飞机……“这些真实影像无不展示着极地特有的浪漫与昂扬的中国力量。”刘顺林说。
此次展览由自然资源部、新华社、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承办。展览将持续到10月21日。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说,3个多月的展期内,自然资源部还将持续组织多场极地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邀请参与极地考察工作的科学家、考察船长、考察站长、建设者,介绍极地考察40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