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做强“科创+产业”

发布时间:2024-12-01 00:34:22 来源: sp20241201

  向“新”而行,做强“科创+产业”(连线评论员·关注中部地区崛起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分享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启示,以期新征程上展现更大作为。

  ——编 者

  对话人:

  周珊珊 本报评论员

  肖 擎 湖北日报评论员

  韩小乔 安徽日报评论员

  周珊珊: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部地区发展提出要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在首位。湖北和安徽都是科技资源富集地区,在促进科技创新上,如何发掘好、利用好这笔宝贵资源?

  肖擎:湖北是首批国家创新型省份,有高校132所。近年来,湖北着力优化布局、整合功能、挖掘潜力,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积极引导创新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对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用“行之实者”托举科技创新这一“国之大者”。

  韩小乔:安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六成,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成为共识。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融合;拿出真金白银,设立10亿元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将科技创新纳入省委季度“赛马”议程,推出市县创新指数进行常态化监测……安徽培厚创新家底,正逐步形成顶层设计与市场化配置资源协同联动的格局。

  周珊珊:制造业方面,在中部地区创出了许多产业名片。如何更好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韩小乔: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安徽锁定整车企业招大引强,初步形成安庆、宣城、滁州、马鞍山等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具备燃油、纯电、混动和燃料电池多种技术路线。找准关键点、牵住“牛鼻子”,才能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肖擎:如今,1.6万家光电子信息企业聚集于武汉光谷,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0亿元,形成了供应链体系优势。在湖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思路中,供应链体系建设是重要抓手。我们完善数字化“天网”、物流“地网”、供应链“金网”、贸易“商网”。汇聚生产要素,促进供需对接,产业链更有韧性,产业体系更富竞争力。

  周珊珊:湖北和安徽,高校多、科技企业多。把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资源,从而开辟出新质生产力快速成长的“苗圃”,这一过程中,怎样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有形的手”该如何与“无形的手”协同发力?

  肖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才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湖北车规级芯片产业的技术创新具有借鉴意义。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创新联合体,1年多的时间,已实现3款国内空白车规级芯片首次流片。创新联合体模式,是破解科研成果与应用转化“两张皮”问题的重要路径。2023年度全国技术合同交易数据显示,湖北2023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跃居全国第三位,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显著提高。

  韩小乔:打通多重“梗阻”,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赋权松绑。安徽在全省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作价入股须按程序审批,时间较长,现在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流程最快可缩短为2个月。赋权改革也提升了科研人员的自主权,最早试点改革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试点2年内转化的科技成果是之前5年的3倍多,新设或增资的企业市值超80亿元,知识产权价值放大近10倍。可以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放开手脚,让安徽在“科创+产业”路上异军突起。

  周珊珊:向“新”而行,以“质”致远,科技创新未有穷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向未来,如何蓄积后劲,赢得竞争优势?

  肖擎:未来产业是依托先进技术而催生的先导性产业,也是影响未来竞争能力的前瞻性产业。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477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初步构建起湖北的科技力量矩阵。湖北正积极布局一批创新项目,发力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众创空间,推动形成“新技术突破—新场景应用—新物种涌现—新赛道爆发”的正反馈循环,以新的更大贡献助力中部地区崛起。

  韩小乔:安徽是国内最早布局量子科技与产业的省份之一,如今合肥集聚量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60多家。建立新的创新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新的场景,鼓励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主动策划,培育融通发展企业梯队……安徽正脚踏实地夯实产业基础,站在更长周期、更高角度谋划布局,积极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前沿技术趋势,壮大产业集群声势,安徽谋在长远、干在实处。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05 版)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