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多年的赵长城被拦腰截断 生态文保不可“自毁长城”

发布时间:2024-12-21 12:57:47 来源: sp20241221

  【央广网评】2300多年的赵长城被拦腰截断 生态文保不可“自毁长城”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通报典型案例指出,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卫辉等地违规挖砂采石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导致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赵长城遗址遭到破坏。十余年间,赵长城遗址从3010米减少到855米,令人痛心。长期私挖滥采河砂,不仅对文物遗址造成极大损坏,也严重破坏了河床生态环境。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长城,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同于那些得到精心修缮和维护的景区,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的赵长城本身已经十分脆弱,只有扎扎实实做好保护,才能妥善保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此次遭到破坏的赵长城遗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意味着有关责任人员不仅违反了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更涉嫌触犯刑法,很有可能因此承担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当地并非首次发生“自毁长城”的悲剧。2015年至2017年,某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辉县建设风电项目时,对赵长城遗址本体和环境风貌造成严重破坏。事后,当地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被追责,4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教训还在眼前,同一个地方为何又见“自毁长城”?当地有没有把文物保护、生态保护放到应有的高度?

  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文物保护,干出成绩不容易,毁于一旦很简单。具体到此案,当地采矿企业有的毫无文保意识甚至明知故犯,有的在禁采区域无证采砂,有的长达5年时间越界开采,暴露出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严重怠政失职。对于监管缺失、履职不到位的人员,还应启动追责机制,对其违法失职行为追究责任。

  面对长城的一次次“悲鸣”,与其亡羊补牢,不如防患未然。对于文物或生态环境来说,很多破坏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即便勉力修复,也丧失了它们原始的完整性。此次督察也以鲜活的例证证明:文化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脱离自然的文化,也没有脱离人类文明的生态保护,文物保护与生态治理具有高度同一性。文物管理部门和自然资源监管部门还要敲响警钟,拿出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态度,坚决守住文物和生态保护的红线、底线。(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王钟的)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