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5 14:39:23 来源: sp20241125
【东盟专线】壮乡天琴传承人:巧借旧琴焕“新声”
中新社 广西崇左3月18日电 题:壮乡天琴传承人:巧借旧琴焕“新声”
作者 俞靖 杨陈
手持天琴,脚绑铜铃铛,随着指尖与脚尖相互配合,一曲旋律优美、极具壮族风情和现代摇滚的山歌在耳边唱响……在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朱仲衡等当地天琴演奏家是边民文艺活动上的“常客”。每至边关佳节,他们都会身着壮乡民族服饰,演绎天琴弹唱,与越南友人共同欢庆。
“我们用天琴与越南边民交流,即便不熟悉越南语,仅依靠共同演奏天琴曲子,也能拉近边民间的友谊。”龙州壮族天琴艺术第十一代传承人朱仲衡说。
天琴是壮族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中越边境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凭祥、宁明等地区,以及越南岱、侬、傣族居住地区,民间称之为“鼎叮”。因与壮族古老民俗活动“唱天”“弹天”有关,故得名天琴。2007年,广西龙州县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天琴艺术之乡”。2021年,壮族天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走进朱仲衡位于龙州的天琴工坊,款式各异的天琴映入眼帘,他平日里就在此开展天琴教学、天琴制作等传承活动。早年间,朱仲衡因爱上龙州姑娘与天琴结缘,经拜师学艺,以情传“琴”,留在龙州县民族中学担任天琴教师。
3月12日,朱仲衡在其工坊内,展示天琴弹唱。 王以照 摄在工坊的天琴展示区,一支近2米高的“巨型”天琴映入眼帘。朱仲衡介绍,这是他为丰富天琴弹奏,对传统天琴研究改良后的“壮族倍低音天琴”(贝斯天琴)。“壮族天琴只有两根弦,演奏难度大,我们在保持天琴原有音色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让天琴更符合当下演奏需求。”
朱仲衡认为,壮族天琴弹唱传承需适应当下。为此,他先后改良传统天琴,研发出高音天琴、中音天琴、低音天琴、倍低音天琴(贝斯天琴)四种音高天琴,以满足不同演奏场景。
随着中国传统民乐演奏家借助线上直播、互联网春晚等开辟传承“新舞台”,琵琶、二胡、唢呐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更多地走进年轻民众视野。
为让天琴弹唱在青年群体中受到青睐,朱仲衡研究开创“壮族天琴多风格演奏技巧”。他在教学中,用传统天琴演奏当下颇具摇滚风格的流行歌曲,以现代曲目与传统民族乐器的“新旧碰撞”,激发学生对于天琴的兴趣。
此外,朱仲衡还通过创新弹奏技法、设立壮族天琴特色课程、创建校园天琴乐队等形式,用旧琴焕发“新声”。“我希望天琴能作为主要乐器,在乐队中应用,扩大天琴‘朋友圈’。”朱仲衡说。
谈及未来,朱仲衡对天琴传承充满信心。他表示,未来会带着改良天琴,赴越南进行艺术交流,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壮族天琴。
中国民族乐器也进入广西高校课堂。在广西艺术学院里,壮乡天琴和芦笙等民乐演奏声不绝于耳。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族艺术系副主任温泉介绍,该学院将天琴、芦笙、独弦琴等乐器演奏纳入民族民间乐器课程,通过打造民乐团、艺术展演等形式助力民乐传承,吸引不少东盟国家学子赴桂求教。
近年来,广西龙州县强化壮族天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采取扶持天琴世家、民间艺人等社会团体,加强中越天琴艺术交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方式,使天琴的表演形式、音乐创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壮族天琴弹唱,已逐渐演变成中越边境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符号之一。(完)
【编辑:唐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