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在封丘(我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5-01-10 17:05:05 来源: sp20250110

  一晃,我在河南封丘这座小城已经生活了近三十年。我常从封丘城北居住的楼群,骑行到城南的旧居——那里有我的藏书和种的花草树木,再从城南回到城北。两点一线或数线,随心情、时间选择行程。骑行的工具,就是普通自行车。前车筐里是我的行囊:一个帆布袋,里装纸笔、图书、眼镜、手机等。

  多数时候,我会先沿北干道向东,然后向南拐入相对狭窄的北街或边胡同。如今车水马龙的北干道,仅仅百年前还是青砖到顶的北城墙,顶上有垛口、敌楼,墙外为护城河,河上有桥,过了桥为北门。听老辈人说,北门正上方曾有一块镶金匾额。说起匾额,就要说到几百年前的一位封丘人李嵩阳。他曾任监察御史、两江学政。清顺治年间,河淹封丘,李嵩阳施舍流民。封丘人为他立碑,并入祠乡贤。那块匾额正是旌表他的。

  边胡同,也是封丘城一个赫赫有名的地方。顾名思义,边胡同因边姓而起。几百年前,一个边姓的滑州人辗转迁徙至此,在后来的岁月里,这一家族竟出了两对父子进士、举人若干,加上秀才,有近百人之多。后随着旁姓的入住,又有其他家族的人成为举人、贡生……可以想见,当年此胡同该是怎样楼宅勾连、车骑相继的非凡。

  正因为此,我常常撇开熙攘拥挤的北街而选择边胡同。现今的边胡同南北长数百米,两侧为前房后院式建筑。有的经营着门市,售卖手工针织、布匹等。其中有一户人家,院中遍植花木,主人热心幼儿教育,我常去拜访。幽静绵长的边胡同,似乎仍富文气、灵气,也更适合骑行。

  沿边胡同南行数百米,可至西街,沿西街向东不远,便是老城十字路口。这里是全城地势的最高点。古人睿智,修城墙时在城内东南西北四角取土,挖下四个大坑(后称碱坑,现在叫湖),外通河水。多雨天气时,水从城中地势最高处四散,流入坑中,路上全无积水之累。这是封丘城别于他城之处。往往在眼下时节,我会沿小街骑至坑边,看荷叶,听蛙鸣,自然也要写诗。

  骑车的好处是可骑行可步行,疾徐随意。有时候,我在城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有时候,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停下来,然后随意观望。还有的时候,我会寻一处坐下,发一会儿呆,看几页书。

  有事需要赶路的时候,我便循着城中新修的大道,猫腰飞速骑行,与主道上的汽车赛跑。那时,往往血脉偾张,心情也大好。累了,选择有大树荫的地方喘喘气,那路旁的大树便成为我骑行中的小小驿站。

  骑行路上,大小店铺,尽入眼帘。马氏卷尖、春季烧鸡、巨堽卤肉、李家点心……口馋了,随手买下来。遇见熟人,打声招呼。有时也会借故与陌生人攀谈,有针对性地扯上某个话题,以期找到在书本上找不到的答案。

  有时骑着骑着,心思也会飞翔起来:眼前熟悉的景物,古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当下站立之处,彼时都有谁在此站过?相传,封丘古为黄帝师封钜的封邑所在。西汉时封丘建县。此地平原沃野,开化较早,又处交通要冲,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随着黄河南徙,这里屡经水患,数次兴废,但文脉相续,不绝如缕,哺育着一代代的封丘人……

  在封丘生活数十年,骑行间,我对这座小城已无比熟悉,也无比热爱。年轻时胸怀一腔热血,曾对四大碱坑提出公园化治理方案,被相关部门认可并采纳实施。去岁盛夏,我骑车遍游城内的街道胡同,一一记下它们的名字,又提出一些让城市更美好的建议。我真心地希望这座小城越来越好。

  在骑行时,往往会涌出文思。每每这时,我会停下来,将其记在纸上或手机上。也就十来年时间吧,我先后创作出版了多部与封丘有关的诗文和历史随笔集。是封丘城给了我灵感,成为我的创作之源。尽管文字粗浅,但也算为这座小城作了点滴贡献。

  骑行在封丘城中,空间在转换,从一条路至另一条路;时间在滴落,从晨至夕,春夏秋冬。小城里,留下了我如鱼儿一般畅游的身影,也留下了我的文字和记忆。我在这座小城中的骑行,还会继续下去,我与封丘早已密不可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7日 0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