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8:49:38 来源: sp20241130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村民的纪实讲述:
“刚才,习近平在街上,碰见了讨吃老汉,说是他爸爸过去的卫士。他就把身上的钱、陕西省粮票、全国粮票,都掏光了,给了那个老汉,还把外套也脱下来给了人家!”
在那个物质极为匮乏的年代,年轻的习近平对老人倾囊相助,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种对长者由心而生的敬与爱,也一直贯穿于他此后的工作生活中。
1984年12月7日,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主题就是“尊老”。
文章中,习近平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经典,阐释了新生一代的成长需要老一代人教导扶持的道理,肯定了老同志、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孝亲敬老是善德之先,也是习近平恪守的基本原则。
2007年,腊月,浙江屏都镇敬老院。
“上年纪的人大多喜欢吃软的,你们要多留心照料。菜也要荤素搭配,注意营养。”
厨房的大铁锅里热气腾腾,香味氤氲,向四周扩散开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一边娴熟地炒着包心菜一边和大家拉家常,气氛热烈温暖。
2007年1月2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右一)在浙江省庆元县屏都镇敬老院为老人们炒菜。“你们看我炒菜的动作是不是挺熟练的?我当知识青年的时候,就学会了烧菜。”习近平笑着说。
时任屏都镇敬老院副院长的杨梦蛟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没想到省委书记会亲自走进偏远山区的敬老院,更没想到,他还现场为老人们烧了一道菜。”
杨梦蛟说,那天,老人们都觉得这锅菜格外香。
关爱,发自内心,藏于细节。老人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精神生活过得丰富不丰富……这些“小事”习近平一直惦念于心。
离开敬老院前,习近平嘱咐屏都镇乡镇干部和敬老院工作人员:“要保证老人随时能用热水,如果太阳能跟不上,就用电烧。”
…………
对老人,习近平始终以敬重之心倾注关爱之情。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狭窄山路辗转来到十八洞村特困户石拔三家看望。
家里的木屋四壁黝黑,一盏节能灯是唯一的“电器”。
石拔三不识字,没看过电视,不认识总书记。她问:“怎么称呼您?”习近平总书记拉着她的手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得知老人64岁了,他亲切地说:“你是大姐。”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与石拔三老人握手交谈。一问一答,尽显亲切。“大姐”二字不仅是关爱,更是敬意。这句“大姐”也叫到了石拔三老人的心里。
如今,十八洞村早已旧貌换新颜。石拔三老人每次回忆起那贴心的一幕,都觉得非常温暖。她说:“总书记是专门关心咱们老百姓的人”。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从地方到中央,从乡村到城市,从普通百姓到国家功勋……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言行为全社会上了一堂生动的敬老爱老课。
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见证暖心一幕。
“你们别站着了,到我边上坐下。”
在准备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代表合影时,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时年93岁的黄旭华和82岁的黄大发站在前排,便邀请他们坐到自己身边。
两位老人执意推辞,总书记拉着他们的手一再邀请,说:“来!挤挤就行了,就这样。”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图为习近平总书记邀请黄旭华代表坐在自己身边合影。亲切的称呼、关切的搀扶、真诚的邀请……举手投足间是真情流露,也是爱与敬有加。
在甘肃兰州一家养老餐厅,总书记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饭菜,双手送到一位老人面前,请老人用餐;
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与老人合影后,总书记嘱咐有关人员把照片送到参加合影的每一位老人手上;
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总书记体贴与会老艺术家年事已高,叮嘱他们到休息室休息或者走动走动。
…………
2018年11月6日,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考察时说:“人民的幸福生活里边,很重要的就是老年人的幸福怎么样”。
老年人的“急难愁盼”,总书记始终关切、惦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破除高龄、空巢、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家门口”服务……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到精神慰藉、应急处理等,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养老保障网。
…………
“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人间重晚晴。
习近平总书记敬老爱老,发乎于心,践之于行。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孙晓媛
校 对丨李丹 李珊珊 娄郝 范立君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