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07:55:03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贵阳12月21日电 题:黔酒 从“酿出来”到“走出去”
作者 黄明辉
当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贵州白酒走进年轻的现代化都市时,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22日在深圳启幕的“十城联动共享美食佳饮”暨“多彩贵州风·黔酒中国行”贵州白酒品牌周(深圳站)活动,是黔酒又一次“走出去”,或许会给出一个令人惊喜的答案。
资料图:贵州茅台酒吸引参观者。瞿宏伦 摄在中国品种丰富多样的白酒中,以茅台为杰出代表的贵州酱香型白酒,在海内外屡获盛誉。关于茅台等酱香酒前世今生的传说,也一直在业界和酒友中流传。
黔酒的酿造历史十分悠久。史料记载:枸酱,酒之始也。西汉武帝时期,时任江西番阳令唐蒙奉命出使南越。当他到达南越后,他品尝到了美味的枸酱,回长安后得知是由蜀商私贩而来。由此他判断,夜郎与南越有道可通。故而“浮船牂柯,出不意,此制粤一奇也。诚以汉之强,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甚易”。因而清人诗曰“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鰼部来”。可以说,在距今2000余年的西汉时期,夜郎人与南越人就将酒作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枸酱”既是“酒之始也”,一定程度上也是“酒产业对外开放之始也”。
资料图:贵州遵义一酒企车间工人在酿酒。瞿宏伦 摄此后,历经中原王朝变迁和政权交替,彼时居于一隅的黔地还处于内部循环的发展状态,这也使得该区域酒文化得以保存。直至明清之际的“盐来酒往,盐酒联姻”贸易的出现,贵州才迎来了史上首次大规模开发的时代,呈现出“酒业兴盛、盐事繁忙”的发展景象。盐的必需唤醒了“盐业入黔”,精湛酿酒工艺刺激了“白酒出黔”,推动了黔酒产业的壮大和经济的繁荣。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装在陶瓶中的茅台酒“一摔成名”。这是酱香型白酒在国际上第一次崭露头角。从那时起,贵州酱香白酒的匠人们深刻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开始主动打响贵州酱香酒品牌,积极对外打通酱香酒销售渠道,积极融入更具活力的外部市场,将这一积淀着历史文化基因的产业推向更宽广的发展天地。
资料图:航拍贵州遵义茅台镇。瞿宏伦 摄从新中国成立起,以茅台酒为主要代表的贵州赤水河流域优质酱酒产业集群,在日新月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在持续扩大开放的环境中,在新旧产业的创新变革中,积聚着千年文化基因的酱酒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走进新时代,贵州酱香白酒产业迎来新的机遇。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
资料图:贵州遵义一酒企员工在包装一款酱香白酒。瞿宏伦 摄贵州酱香酒集群产业迈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从古时沿江河向外输出的“枸酱”,到明清以来因开通疏浚赤水河而发展壮大的酒产业,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随着交通格局跨越式发展而成为贵州经济支柱产业的酱香酒业,不难看出,近年来贵州省聚焦打造世界酱香白酒集群这一目标,更加注重加强产区规划保护、更加注重提升白酒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白酒品牌建设,持续巩固提升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可以这样说,贵州酱酒已成为一张“飘香名片”,贵州白酒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曲线不断上扬,其白酒品牌价值稳居全国之首,也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今日之贵州,由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航空机场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加高效快捷,成为西南联结华南、华中的重要枢纽,纵向上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陆海连接线,横向上处于以长三角一体化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和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的珠江—西江经济带的中间带,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呈三角之势,在国家发展战略和交通布局中具有“一纵两横三角”的区位优势。
今日之贵州,正持续擦亮“酒”招牌,守好“酒”优势,做足“酒”文章,打响“酒”品牌,传递“酒”价值,以重塑的开放格局和叠加发展优势,深挖酱酒文化内涵,塑造酱酒文化美学,扩大酱酒产业规模和影响力,推动酱酒产业在贵州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绵延数千年的酱酒文化,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是酱酒文化作为酱酒产业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一代代传承不断的酱酒工匠,一批批发展壮大的酱酒产业,也在坚定这一文化自信中,以文化促保护,以开放促发展。
伴随“黔酒中国行”活动的展开,“黔酒故事”将演绎出更加精彩的版本而广为流传。(完)
【编辑:钱姣姣】